据4月24日《扬州日报》报道,今年以来,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全国各大景区客流量下降严重。无法异地出游,本地情况如何?近期江苏扬州的一项“本地人游本地”的调查显示:67%的被访者今年以来没有去过本地封闭式景区。“外地游客来不了,本地市民不愿去”,这是很多景区面临的困境。
疫情之下,难以异地游,但开展本地游,条件还是具备的、需求还是存在的。最美烟花三月天,人们在朋友圈争晒美景,上演一场又一场浪漫的“云旅游”,同时期待疫情结束后“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让旅游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这也是全域旅游的应有之义。受疫情影响,旅游意愿已经从长时间、远距离转向高频次、短距离,以本地游为代表的“近出行、浅需求、低消费”成为新的风向标之一。
然而,旅游业观念的转变似乎还未跟上这个节奏——传统旅游习惯以外地游客、外地景区、节假日为主,在群体上,外地人才叫游客,本地人只叫市民;在空间上,去外地才叫旅游,在本地只叫闲逛;在时间上,平时不着急游,假日里不亦乐乎……
疫情之下,行业发展想打破窘况就要转换思路。传统旅游由于“起步价”较高,很多人一年难得几回游,而门票依赖、外客依赖、节假日依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体验。旅游业不应该把自己圈定在一个模式里,或者说要勇于走出舒适区,转变传统的旅游观念,以消费者视角审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产业创新,探索、尝试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领域发展模式。
同时,旅游业发展必须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调查显示,市民之所以不愿意逛本地景区,主要是认为“去过好多次,再去没意思”“逛身边景区,缺少新鲜感”。因此,相关行业应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发展性需求,作出创造性转变,围绕旅游生活化、常态化、休闲化,推出更多微度假、轻旅游、泛休闲,推动旅游与科技、美食、运动等全面融合。比如近期,以人文、艺术、行走为特点的新兴旅游方式“城市漫走”正在走红,参与者有计划地行走在一条独特的路线上,从历史、人文等各方面,感受一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
其实不少人对于自己所在的城市并不十分了解,很多城市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找到“金手指”,点石成金,串珠成链,解锁更多适应现代人需求的新玩法,就能让市民在家门口拥有“诗和远方”。
游客已经换了玩法,城市旅游不妨也换个活法。疫情的到来,把旅游业一些固有问题充分暴露,是到了下决心改变的时候了。进而言之,换个姿势发展,争取更多“本地人游本地”,不只是针对疫情的应急之举,也是寻求战略性转变、发展的一种探索,而最终是为了实现旅游市场繁荣发展和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