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六盘山天高云淡,景色宜人,凉爽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
走进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向林海深处行进,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华北落叶松郁郁葱葱,连绵铺开在山坡上,抬头望去,修长的树干直插云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草地上,或黄或绿或红,一片色彩斑斓。行走其间,仿佛浸泡在负氧离子的天堂。
林业职工正在对华北落叶松进行修枝作业。杨洲摄
在一处山坡上,林业职工正在对华北落叶松进行修枝作业。据介绍,经过人工修枝,改善了林内光照等条件,有助于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对林分群落各物种的优势度有提高作用。
“今年我们做过一次普查,目前,我们保护区共有华北落叶松24.6万亩,占有林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是构成六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体。”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副局长董克库介绍说。
在一处长满华北落叶松的山坡上,董克库讲述了六盘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艰辛历程。
六盘山在宁夏境内长约110公里,宽5-12公里,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35.7万亩,其中自然保护区101.7万亩,保护区外围国有林场34万亩,是全国“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夏境内面积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动植物和水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在宁夏乃至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
“这些年来,我们六盘山林区经历了‘植绿’‘增绿’‘护绿’三部曲。”董克库说,1958年,六盘山林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7%。这一年,随着宁夏成立,正式开启了六盘山的保护修复之路。
在“植绿”上,主要经历了探索阶段(1958年到1964年)、扩量阶段(1964年到2000年)和提质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六盘山林业人持续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建设、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营造针阔混交林20万亩。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达66.3%,活立木蓄积量达270万立方米,占宁夏活立木蓄积量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绿岛”。
在“增绿”上,主要实施了“天保工程”,加强公益林保护,严禁人工采伐,促进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显现。同时,开展封山育林,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先后实施封育27万亩,促进植物群落良性发展,加快自然植被有效恢复。近年来,保护区坚持封山禁牧,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封山禁牧“十条禁令”,坚决杜绝牲畜入山入林,增强植被天然更新能力,实现林区健康长远发展。
在“护绿”上,通过深化“绿盾行动”,依法实施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核查风险点125处,拆迁整治保护区内的水泥厂、采沙场等54处。同时,严格排查整治林区人类活动轨迹,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全面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地落实,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在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工作中,坚持“传统+创新”“人防+技防”相结合,网格化管理抓住关键,精细化举措落实到人,科技化手段精准管控,确保了林区连续6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近年来,保护区联合复旦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校,大力开展野生动植物综合监测,建立完善资源数据库,为推动六盘山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六盘山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强大,已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阻挡西北风沙向东南入侵,护佑着宁南、定西、陇东、关中平原的生态安全。”董克库说,六盘山也是黄土高原的一座“天然水塔”。山脉东西两麓有大小河流60余条,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祖厉河和二级支流泾河、葫芦河发源于此,水资源总量5.82亿立方米,占全宁夏水资源总量的一半,是宁夏唯一一个水资源可外调的地区,是宁夏中南部引水工程水源地,滋养着陕甘宁3省18县800多万群众。
董克库介绍,如今,六盘山也成为西北种质资源库,调查发现,六盘山有高等植物1224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63种,无脊椎野生动物3554种,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全国32个内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有六盘山棘豆等3种特有植物,黄芪、柴胡等35种道地中药材,华北豹、金雕等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动物资源占宁夏动物资源总数8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宁夏第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对标宁夏‘三山一河’生态坐标,争取创建国家公园,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执行严格的森林保护制度,为建立一个功能完善、高效稳定的六盘山生态系统继续努力。”董克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