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兆荣:解读李克强访德:中德要做创新合作的“黄金搭档”

发布时间:   浏览: 1 次  作者:

访谈简介

解读李克强访德:中德要做创新合作的“黄金搭档”

时间:2017-06-02 14:00:00
地点:人民网
简介:6月2日,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解读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的成果和亮点。

访谈背景

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7年5月31日至6月1日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了中德总理年度会晤。访问期间,李克强总理会见了施泰因迈尔总统,同默克尔总理举行了中德总理年度会晤。两国总理还共同出席了“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并发表演讲。

e58586e88da3_120X120.jpg


访谈回放



  • 主持人

        梅大使您好!首先,请您总体评价一下此次总理访问德国的主要意义和主要亮点。

  • 梅兆荣

        这次李克强总理对德国的访问是一个年度双方政府首脑会晤的机制。同时,这次访问也恰逢中德建交45周年,可以说处于双方在国内国际环境非常有利的时刻。总体来说,这次访问的成果丰硕,意义重大,亮点纷呈。

    前段时间结束的七国集团峰会和北约峰会中,美德两国,特朗普政府和德国默克尔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而中德的关系现在可以说是恰恰相反,是进一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去年中德的贸易额是1700亿欧元,中国第一次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另外,双向投资也是发展的相当快。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双方都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全方位合作的需求。

    我觉得现在更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美欧之间的分歧,使得中国和德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推动建立开放型的经济,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进经济全球化方面,更加紧密地携手了,至少在理念上的共同点更加明显地突出出来了。所以,在这方面,德国应该是非常需要中国这个有共同理念的国家进行合作的。无论是今后两国关系如何发展,还是目前具体达成哪些协议,或者是从全球的经济治理体系来说,双方都取得了很多共识。对于今后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中欧关系的发展,也会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主持人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合作对接渊源已久。2014年10月,中德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此次在会晤中,双方决定,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为两国合作打造新动能。您认为,这个“深入推进”,将“深”在什么地方?如何“深”下去?

  • 梅兆荣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合作战略对接,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这个原则上的共识在几年前已经取得了。2013年,两国政府磋商共同发表了一个共塑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全面合作的纲要,当时就提出来了。经过这三年多的双方的共同努力,应该说,取得了进展,打下了基础,双方在机制方面也形成了磋商的机制,但是真正落实的情况,还是不太够。

    当然,这里也不完全是双方态度问题,因为双方都在做很多具体的努力,做准备工作、内部的协调等等。但是,这一次,我的感受就是双方在相当程度上,在具体如何落实这方面,取得了进展。

    德国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比起过去好像减少了一些疑虑。过去或多或少,德国有一部分人似乎总是担心中国发展得快,将来赶上德国,甚至变成德国竞争的对手,他们因为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在战略对接,在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这方面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起拉后腿的作用。这种思潮,在这一次看来,至少是从一些迹象来看,德国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因为它也看到同中国的合作实际上是德国发展的需要,因为德国本身是个外向型的经济,如果没有广阔的市场,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说它的汽车工业,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市场,三大汽车品牌就变成产能过剩了。中国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另外中国积极性、开放的程度是越来越大。从这一点上也减少了它的一些疑虑。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期间,我看到做了很多工作,强调双方的互补性,以及中国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对提高德国的积极性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主持人

        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中德论坛—共塑创新”论坛。众所周知,德国是传统的工业强国,也是创新强国。而创新,恰恰也是中国社会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在创新合作中,中德两国的创新资源有哪些高度互补之处?如何通过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两国创新成果的不断转化?

  • 梅兆荣

        

    201410月,中德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里面已经提出了“创新”,当时这个纲要核心的主题就是共塑创新。现在经过这三年的发展,中德两国越来越清楚,创新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也可以说是推动中德两国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个重要引擎。我们国内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生产消费者需要的创新产品,而不是保持原来的一些老的产品。德国也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如果没有双方的合作,它的发展余地是有限度的。

    现在双方在理念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共识,李克强总理讲的创新应该引领中德今后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应该是中德合作关系的引擎,这一点,德国人或多或少,我觉得慢慢领会了,对它是有利的,所以,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了。再加上刚才我讲到的,现在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民族利己主义,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这是不符合德国利益的。而中国恰恰是相反,我们在这一点上和德国的共同点是比较多的。另外德国也看到了,同中国合作,中国的发展对它来说不是一个威胁,不是增加了竞争对手,更多的是机遇。这一点上,双方的共识也在提高。这也可以说是这次访问的一个重大的成果。


  • 主持人

        您在德国担任大使多年,熟悉德国国情。在您看来,为什么德国人特别能创新?为什么在德国特别能涌现出创新成果?在现阶段,对于中国来讲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 梅兆荣

        我在德国担任大使将近九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在德国生活工作学习了一共二十五年左右。德国是非常注重科技发展,它是科技兴国的一个典型。科技发展的基础就是重视教育,德国推行一种我们叫义务教育,他们推行的是强制教育,从1825年起就实行“强制教育”制度,受教育与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适龄儿童必须上学,如果不上学,警察就要来抓你的家长,要从法律上对你进行问责。因为他们认为,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是义务。我问德国人,为什么这么考虑。他说一个人在社会上,受过更多教育的人,他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更多,如果你受的教育少,你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少,你就可能成为社会的累赘,社会要供养你,你做出的贡献达不到社会对你的付出。德国教育很强调创新、科技。学校里面,不注重什么学校的建筑怎么样,大楼建得多漂亮,更多的是教授,而且要做出研究。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在所有发达国家当中是比较高的。德国经济的强项就是靠创新,因为只有创新,产品质量才能好,还加上工匠精神,刚才说的工艺好,这两个保证了,一个是新产品,一个是保证产品的质量,经久耐用。国力就增强了。这是德国人民族的特性。这是值得我们中国借鉴的。

  • 主持人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德国已连续数十年保持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去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您期待中德两国关系取得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 梅兆荣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这45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中间也有高潮,也有低潮,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德在经济、技术、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在中欧关系当中是最好的,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是一个典范。

    从现在来看,中德之间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上的利害冲突。也没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纠葛。应该说双方的经济结构很相近,都是制造业大国,开放型的经济。但是双方的经济结构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互补性非常强,德国的优势,恰恰是我们中国所需要的,为补充我们的不足,反过来中国的巨大的市场,中国的优势,又是德国所需要的。所以,互补性是相当大的。因为这样的利益的状况,决定了两个国家今后的关系。德国今年9月份就要举行大选,两个主要政党,不管谁上台,对中国都会保持一个相对来说开放和友好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对中德关系未来的前景还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当然由于双方之间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另外发展阶段不一样,有的时候总还有一些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同的看法,或者有些利益上的矛盾,但是这些矛盾、这些不同的看法,都不会严重地影响两国关系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所以我对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是持乐观的态度。


责任编辑:
返回栏目>>

首页   |    人物界新闻网简介   |    查询中心

人物界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人物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人物界新闻网
京ICP备2001291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