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青年处于从事科研工作的黄金阶段,是最具创新潜能的社会群体。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年轻人才已经在科技前沿领域担纲主力军,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在产业前沿的阵地里,今天的中国青年,正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青年人才的活力和潜力,映射着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年轻人精力旺盛、干劲十足,而且思维敏捷、敢想敢干,对外部变化感知更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处于最能出科研成果的黄金时代。但青年人客观上也存在阅历不够、经验不足等短板,容易被贴上“易冲动”“不成熟”等标签。这就提醒我们,为青年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不仅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更要有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使用人才、配置人才。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当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创新的中流砥柱,创新型国家建设才具备更有力的支撑。科研创新从来都不容易,注定是一条充满艰辛与荆棘的征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曾说,获得博士学位后的5到10年,是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之一。因为这个时期要选择一个领域,还要在这个领域做出来一个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青年科研人员需要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敢于让青年人才在科研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就要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科研环境。在经费保障、成果评价、科技资源分配、人才激励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继续放权松绑,给予青年科研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担当主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