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的重大胜利,是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从此,西藏走上了由黑暗到光明、由落后到进步、由贫穷到富裕、由专制到民主、由封闭到开放的康庄大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驻藏部队官兵、援藏干部等同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孕育传承了“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军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促成西藏和平解放,到西藏军民共同展开平叛斗争、民主改革,打赢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再到西藏迈上改革开放伟大征程,“老西藏精神”贯穿于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是凝聚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及“老西藏精神”: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
“老西藏精神”的核心内涵,可以总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简单凝练的“五个特别”,充分反映了西藏军民的高尚情操和卓越风范。
特别能吃苦的宝贵品质,让西藏军民百折不挠。解放军进藏期间,按照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10多万军民以“英雄不怕苦,战士何惧寒”的豪情壮志,修筑了川藏、青藏公路,建起连接高原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在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情况下,西藏军民征服了雪山、冰河、险滩、沼泽、草地和荒漠,把一片片不毛之地建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让西藏军民无坚不摧。解放军部队进驻拉萨之后,公路尚未修通,生活补给十分困难,部队在拉萨河畔的荆棘林中、沙石滩上开荒种地,很快得到群众认可。在开展平叛斗争、民主改革和边境自卫反击战过程中,驻藏官兵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山高路远,英勇顽强地战斗在风雪高原,赢得了西藏稳定的政治局面。
特别能忍耐的坚定信念,让西藏军民咬定青山。和平解放以来,一批批进藏干部、援藏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西藏物质和自然条件差,不少在藏工作的同志只能将孩子寄养在老家,一年甚至几年也见不上一面。许多同志回家探亲,孩子竟然叫“叔叔”“阿姨”。复旦大学教授、“探界者”钟扬主动请缨援藏,填补了西藏生态学植物学的空白,培养出西藏大学第一位植物学博士,把希望的种子撒在雪域高原。援藏干部将“小家”放在“大家”之后,耐住了艰苦和寂寞,与西藏本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矢志奋斗,燃烧青春,为西藏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能团结的革命风范,让西藏军民心手相牵。遥想当年,进藏部队把消除民族隔阂、搞好团结作为首要任务。十八军“宁愿饿断肠,不吃群众一粒粮,不要群众一只羊”。在西藏70年发展历程中,各族儿女继承“老西藏精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留下无数佳话,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特别能奉献的崇高境界,让西藏军民无私无畏。据统计,70多年来,在进军和建设西藏过程中牺牲的,有记载的就有1万多人。其中,孔繁森同志两度进藏,在阿里工作期间,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对于农牧区老百姓,孔繁森十分慷慨,在藏期间,他几乎没有给家人寄过钱,没人知道他帮助了多少西藏人民。1994年,孔繁森同志遭遇车祸,因公殉职。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他的事迹凝聚为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孔繁森精神”,也进一步丰富了“老西藏精神”的奉献内涵。
在各族人民并肩携手,共同建设新时代西藏的进程中,“老西藏精神”鼓舞、激励了一代代西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这种精神所蕴含的热情与力量,足以融化雪域高原上的坚冰,有着高过喜马拉雅山的气概。70年风雨兼程,“老西藏精神”历久弥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在实践中弘扬传承“老西藏精神”,不断为其注入新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