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开河咖啡庄园中成熟的咖啡鲜豆。 李嘉娴 摄
普洱12月20日电 题:90后“咖三代”:用精品刷新世界对云南咖啡的印象
一颗成熟的咖啡鲜果,要经过种植、处理、脱壳、烘焙最终成为咖啡市场上进行价值交换的咖啡豆。12月正是咖啡成熟采摘的季节,在中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地云南省,90后咖啡创业者华润梅经营着一家占地1000亩的咖啡庄园。
云南是中国咖啡的最主要产区,其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8%以上。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的云南普洱,2021年上半年咖啡产业综合产值达12.88亿元,咖啡种植加工达25.5万人。这个小城和世界著名咖啡种植地区哥伦比亚属同一个纬度区,成了雀巢、星巴克等咖啡巨头在中国的原料主产区。
图为华润梅讲解咖啡豆的生产制作过程。 李嘉娴 摄
华润梅是一个“咖三代”,在她的印象中,爷爷一辈的咖农靠种植咖啡解决温饱问题,到了父辈,当地咖啡种植逐渐形成独立小农户种植模式,她的父母也参与其中。2015年,大学毕业的华润梅回到普洱市大开河村,和年轻一代的咖农们一起在云南咖啡的传统种植与销售上寻求新的突破。
“每一代咖农都有他们该去关注的事情。”华润梅告诉记者,以前的云南咖啡被定义为商业咖啡,其品种、加工处理方法、销售市场都较为单一,咖啡品质不稳定。随着全球咖啡市场的发展,巴西、越南等国家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加工,传统的商业咖啡豆价格逐渐走低。“云南咖啡失去了价格优势后,我们开始尝试做精品咖啡,展开自救。”她说。
一杯咖啡好喝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咖啡生豆品质的好坏,华润梅认为,云南生产的精品咖啡在品质与口感上都不输世界知名产区的咖啡。“但现在,普洱的精品咖啡产量不足总产量的5%。”
“咖啡产业链条较长,最大的获利点在终端。前两辈咖农种植咖啡但是不喝咖啡,所以他们不了解终端的需求。但年轻咖农从种植、烘焙到冲泡全过程了解咖啡,想让云南咖啡豆有更多可能性。”华润梅表示,云南咖啡要向精品化转型,打造出自主品牌,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咖啡处理流程上进行数据化管理,在生产技术上需要对种植地进行人工精细化管理,通过增设设备稳定发酵、干燥等工艺。
图为游客在大开河咖啡庄园中体验咖啡冲泡。 李嘉娴 摄
发展箭在弦上,资金却成了一大困难。华润梅介绍,哥伦比亚、肯尼亚、巴拿马等世界有名的咖啡产区,在当地都有各自的咖啡价格保护体系和公平贸易体系来保证咖农的收入,“但国内咖啡市场的收售价格混乱,导致咖农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长此以往,云南的咖啡要想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就愈加困难”。
尽管现状如此,华润梅还是积极尝试突破。“咖啡从种植到终端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可控因素,风险高,但趣味性也非常强。”她表示,咖啡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杯简单的饮品,通过咖啡可以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跟各行各业的人产生联系。
“我们现在准备通过做终端的咖啡产品将自主品牌做起来。”华润梅计划在品牌建立之后,利用普洱咖啡的原产地优势,与旅游、民宿、研学等不同的业态形成互动,研发更多咖啡产品,为云南咖啡找到更多销路。
“有专家说,全球气候变暖后,可以种植咖啡的面积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愿望就是珍惜现在的生态环境,用精品咖啡刷新世界对云南咖啡的固有印象。”华润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