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区”,15年间,他累计完成了近万个冻土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整理,提炼出了冻土线路养护“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全段推广。“每天徒步巡检线路至少10公里,巡检时间超过8小时,每走100米,就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这是于本蕃十几年来在“天路之巅”的工作日常。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描述的是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其中唐古拉区段平均海拔4800米,是世界铁路最高点。这里高寒缺氧、常年风雪,极端气温能达到零下40度,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区”。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带领所在车间职工在唐古拉地区和玉珠峰地区,担负起青藏铁路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冻土线路的养护任务,保障着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
15年间,他累计完成了近万个冻土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整理,提出了“夏病冬治,夏水冬防”的思路,并提炼出了冻土线路养护“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全段推广。202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5年养护线路零误差
2006年2月,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通车运营之前,年仅23岁的于本蕃作为第一批格拉段的工务养路人,来到了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线路车间。
“当时正值寒冬,白茫茫的天地中,只有两根向雪山深处延伸的铁轨。”于本蕃回忆道,我和工友们住的是临时板房,没有电和供暖,熊、狼等野生动物也经常“不请自来”,就连上厕所大家也必须结伴而行。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带领身边的工友们有序完成了整理磨合、验收维修、调试线路等工作任务,打通了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前的“最后一公里”。
每天徒步巡检线路至少10公里,巡检时间超过8小时,每走100米,就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这是于本蕃十余年来工作的生动写照,只为实现自己“养护线路零误差”的目标。
在青藏铁路格拉段唐古拉山和玉珠峰坚守的15年间,于本蕃累计完成了近万个冻土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整理,提出了“夏病冬治,夏水冬防”的思路,并提炼出了冻土线路养护“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全段推广。
经过十多年的整修实践,于本蕃所在车间线路的每公里病害累加扣分值由原来的3、40分降低至如今的不足2分,线路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不稳定的冻土上实现了线路安全的绝对稳定。
与此同时,他还在车间组织成立多个党员攻关小组,攻克了数10个线路设备检养修难题,并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固质量等多项QC成果。
“天路之巅”创造奇迹
面对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于本蕃和工友们在“天路之巅” 仅要打造一流的线路设备,还要随时随地经受大自然的考验,白天干完线路上的活,突如其来的夜间清雪作业更是家常便饭。
2016年的一个冬夜,唐古拉地区普降暴雪,段调度突然打来电话:“唐古拉站道岔无表示,抓紧时间排除故障”。唐古拉车站是半夜旅客列车的交汇站,平均每个小时都有进出藏列车通过,一旦道岔不能正常转换,将有数千名旅客滞留在这海拔近5000米高寒缺氧的地方,怎么办?情况紧急!
于本蕃立刻组织人员赶往现场。踏着没膝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现场。那天晚上的雪越下越大,刚清理完的道岔用不了几分钟又被掩埋,于本蕃和工友们只能反复地清扫。
夜幕中,寒风夹杂着冰雪,像刀子一样抽打在他们的脸上,帽子、眉毛上结满了冰花,零下三十度的低温透过衣服使劲往骨头里钻。但严寒的天气没有击退他们。经过一夜的清理,没有一趟列车因为暴风雪堵塞而滞留,全部安全平稳地通过。
“虽然当时累得精疲力尽,但看到旅客从车厢里微笑着向我们挥手,我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于本蕃说。
作为一名青藏铁路一线车间的党支部书记,于本蕃每天不仅要带领职工们为确保铁路的绝对安全畅通精检细修,他还始终坚持拴心更要育人的思想共识。针对青藏铁路格拉段新设备、新技术和冻土路基养护特点,对干部职工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多年来,车间先后培育出了段级“优秀共产党员”2名、公司级“岗位技术能手”3名和一大批敢于吃苦、作风扎实、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典型。
15年的坚守与磨砺,于本蕃带领工友们在“天路之巅”创造出了运营管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奇迹,在“永冻层”上培育出了享誉全路的“青藏铁路精神”。在未来的征途中,于本蕃还将以“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强”的斗志,岗位践行劳动精神,用脚步和忠诚为雪域天路筑牢安全畅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