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28日电 近日,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8日,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发布会上称,在2020年,我国医疗装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0多亿元。
28日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情况。工信部供图
王卫明称,我国医疗装备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目前已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了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王卫明表示。
王卫明还表示,我国医疗装备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在各方积极努力下,超导磁体、电子加速器、射频/谱仪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米PET/CT、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脏、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电监护仪、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产品产量全球领先。
“医疗装备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融合提速,远程医疗、精准医疗、安全医疗快速发展。”王卫明称。
针对疫情以来暴露的医疗装备问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在发布会上称,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球流行性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规划》在重点任务、专项行动中对此进行了部署。
《规划》明确要加强疫情预测预警、应急检验检测、疫病防治、紧急医学救援、医疗装备应急动员等能力建设,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需求做好医疗装备保障工作。
“比如,要开展传染病快速检测成套装备、大规模疫病防控应急装备及解决方案研究,提升传染源识别、传染途径切断等水平,提高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反应能力;要发展海陆空远程医学救援、极端天气紧急医学救援等装备,提升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李志勇称。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医疗装备发展将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李志勇称,医疗装备行业是一个非常开放性行业,医疗机构、医疗企业国际交流非常频繁。目前,国外知名的医疗装备企业基本都已经在我国投资设厂、扩大生产,推动了我国医疗装备产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
“我国医疗装备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产品出口。如,我国生产的C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心电监护仪等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医疗机构,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志勇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