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铜钱与区域国际货币,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说,在我们眼里肯定有些怪异。然而,若我们带着好奇心使劲钻钻故纸堆,就会发现,一千多年前,中国通用的铜钱确实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广为流行,信用甚至超过诸古国自己发行的钱币。正是广州这样外贸大港的存在,使之成为可能。本国货币赢得国际“硬通货”的地位,这在今人看来可是了不得的成就,宋钱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的老祖宗,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成就的呢?
蕃舶“形如山岳”,满载铜钱出港
我们之前说过,千年前,不少粤商凭着一船船宋瓷,在海外掘到“第一桶金”。沿着古代海上丝路的轨迹,从交趾古国(今越南北部,传说因当地百姓走路脚趾相叠而得名)到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到天竺(今印度)、大食(古代阿拉伯帝国),乃至北非一带,到处都有宋瓷。不过,除了瓷器与丝绸,大宋还有一样宝贝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特别受欢迎。根据我在故纸堆里刨出来的史实发挥一下想象力,假如你我回到一千多年前,带着一口袋铜钱在东南亚某个岛国登陆,很可能受到贵宾一样的对待,本地人会拿着一大堆香料、珠宝,来交换这一口袋“孔方兄”,咱俩一下子就发了大财。当然,万一不好彩,我们在食人族部落占据的小岛上登陆,他们对把咱俩油炸了的兴趣远大过对铜钱的兴趣,啥都别说,赶紧撒丫子狂奔吧。
十三行博物馆内展出的1760年绘制的绢表水粉画《十三行货栈图》。大英图书馆藏。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黎旭阳 摄
当时的宋钱在海外流行到什么程度呢?看看《宋会要辑稿》中的一段话:“国家置舶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今积习既熟,来往频繁,金银铜钱,铜器之类,皆以充斥外国。”就像瓷器一样,近至东南亚,远至西亚、北非,今天到处都有宋代铜钱出土,许许多多在考古发掘下重见天日的宋钱,被各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当年宋钱“充斥外国”的证据。
不当吃、不当喝的宋钱“充斥外国”,只有一个可能——海上丝路沿线各国人民都喜欢把它当钱用,换言之,宋代铜钱已成了不折不扣的区域国际货币。有意思的是,当时在朝中身居高位的“财经大咖”们,对宋钱的国际货币地位并不看重,反而对铜钱外流忧心忡忡。当然,铜钱外流肯定会造成“钱荒”,尤其像广州这样的外贸大港,一艘艘“形如山岳”的蕃舶载着铜钱出港,搞得朝廷怎么铸币老百姓手头的钱都不够用。不过,宋钱能成为国际货币,放在现代人眼里,毕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见,要真正了解老祖宗的心思,其实并不容易。
铸造精良,宋钱广受信任
宋钱为何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如此受欢迎呢?当然是因为宋钱成色足、信用好啦。要知道,从秦始皇统一钱币开始,直到宋代,古代中国统一铸币,往少说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铸币技术之精良,是周边的诸多古国压根不能比的。再说,学界公认,大宋是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古代王朝,老百姓已经普遍享受到做生意帮补生计的好处,在广州这样的外贸大港,靠经商发财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商业的顺利运转,必然要求货币有良好的信用。所以,朝廷有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保证铸造出来的铜钱质量好、成色足,老百姓用得放心。
用宋仁宗年间(1010年~1063年)的财经大咖李觏的话来说,“金银其价重大,不适小用,惟泉布之作,百王不易之道也。”“泉布”就是铜钱的意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金银价值大,只能用于大宗交易,只有铜钱,才是“永恒”的货币。对待“百王不易之道”,当然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上文说了,上至皇帝,下至执掌大权的财经大咖,谁也没有让铜钱成为区域国际货币的打算,那铜钱又是如何走出国门的呢?一来,当时东南亚不少古国都是大宋的“属国”,朝廷隔三岔五就会赏赐一些铜钱给他们;二来,广州当时是外贸大港,一艘艘蕃舶带着异域奢侈品漂洋过海,大宋官府和商人购买这些异域商品,当然要付钱,除了金银,付得最多的就是铜钱。于是,一艘艘装载铜钱的商船从广州出发,驶往海上丝路沿线的各个地方。
中国铜钱,走红东南亚
远的地方,咱们不说,只说广州的这些东南亚近邻,大多数要比大宋落后很多,有的地方甚至还处于“男人打猎,女人采果子”的原始部落水平。老天爷赏饭吃,这些盛产象牙、香木的古国靠着跟大宋做生意,渐渐发达起来,但铸币的本事可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掌握的。这些古国铸造的钱币大多质量粗劣,而且产量还少,老百姓难免还要“物物交换”,实在是不方便极了。
大宋铜钱一“登陆”,不少古国的国王喜出望外,这些钱币铸造精良,成色足,在当地流通使用,可以大大促进经济发展;老百姓也高兴啊,“物物交换”要多麻烦有多麻烦,用这大宋铜钱,又放心又高效。源源不断流入这些古国的宋钱,就成了人们日常交易最喜爱的货币,交趾国王甚至下令,宋钱只可流入,不可流出,在国内越多越好,关于货币信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肯定不能像现代经济学家那样说得头头是道,但他认准了一条,交趾用宋钱,对本国经济与百姓生活的好处,要远大过用本地钱。其他古国国王以及部落首领的想法也差不多,正是在诸多古国的热切“欢迎”下,宋代铜钱赢得了区域国际货币的地位。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钱流向海外,境内频闹“钱荒”
一船船宋钱源源不断流向境外,宋朝境内就不可避免闹起了“钱荒” 。要知道,铸造铜钱可不像印钞,要开发铜矿资源,要投入人力与技术,没办法随心所欲扩大产量。“钱荒”闹得有多厉害呢?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话说宋理宗年间(1205年~1264年)的一个春夜,台州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发现市面上居然一枚铜钱都找不到了,顿时慌了神。原来,这些铜钱都被日本商船连夜运走了。广州虽然没有闹过这么厉害的“钱荒”,但地方官也常感叹铜钱外流,影响百姓生计。
“钱荒”时不时发作,实在令人闹心。再说,宋朝的财经大咖本就没打算把铜钱打造成国际货币,于是,朝廷决定“一禁了之”:对“属国”的铜钱赏赐,越少越好;购买进口奢侈品,禁用铜钱,改用瓷器“物物交换”;对胆敢走私铜钱到海外的商贾,施以重罚,走私一贯以上铜钱,主犯就要判死刑;就算只走私一文钱,都要发配到偏远地区,服苦役,啃窝窝头。
照理说,走私铜钱的刑罚这么重,“钱荒”应该可以缓解了吧?你猜怎么着?通过赏赐与贸易得到的铜钱越少,东南亚诸国对铜钱的需求就越饥渴,商贾走私铜钱的收益就越高,在国外,一贯铜钱能买到的货物价值,几乎是国内的百倍。就算是“掉脑袋”的危险,也没法阻挡他们挟带铜钱出海。有些胆儿肥的,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去做了海盗,驾着比兵船快几倍的海盗船,满载铜钱,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