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图书馆的二楼中厅
如果80多年前就有“网红”的概念,那当时的上海市图书馆(今杨浦区图书馆)绝对是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这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整栋建筑雕梁画栋、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天花彩画,尽显传统古风古韵,由此赢得了沪上“小故宫”的美誉。而它与旧上海市政府大厦、旧上海市博物馆、和旧上海市体育场等周边建筑共同构成的“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则是上海近代市政难以磨灭的一段历史记忆,也是那一代国人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生不逢时,董大酉的设计蓝图仅完成一半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为打破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谋求华界管辖区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设世界港于上海”的方针,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建设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建造“新上海”,也就是如今的“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1929年7月,经当时市政会议决定,正式划定:江湾区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约7000亩土地,作为新上海的中心区域。
这一计划聘请了时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的董大酉担任顾问并兼任主任建筑师。
旧上海市图书馆设计手稿
至1936年,在这一区域相继落成的有市政府新厦、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市立体育场、市立医院、航空博物馆等。其中旧上海市图书馆于1934年8月动工兴建,同年12月1日举行奠基礼,1936年9月1日,全馆试行开放。董大酉虽然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现代建筑教育和影响,但没有一味追求西方风格,同时他也没有完全采用中式传统建筑方法,而是将两者融合到了一起。建筑借鉴了中国传统门楼的样式,将新古典主义的构图手法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庄重大气的裙楼上,门楼飞檐大顶,梁柱斗拱,浓墨重彩,而上方黄色琉璃瓦是图书馆最为显著的标志,门楼屋顶为古典重檐歇山式,上部点缀着吻兽饰件,极具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华贵气息。而在民族风貌外表下,内部设施则力求现代化,电梯、卫生与消防设备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是中西合璧。
当年的《上海市行政区鸟瞰图》
旧上海市图书馆外景 (本版图片均由杨浦区图书馆提供)
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原因,旧上海市图书馆实际上仅完成接近一半的体量规模就仓促投入使用,并没有按董大酉的设计蓝图全部实施,原本的“井字”布局设计仅呈“工”字形。随着淞沪抗战及后来不断的战事纷扰,该建筑被挪作他用,也就没有机会再复建完善。抗战胜利后,建设计划搁浅,上海市图书馆另觅新址,该建筑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为同济中学所用,曾被用作教学楼、宿舍和体育活动室等。同济中学毕业的作家王海在《上海私家记忆》一书中这样描述母校的这幢大楼:“图书馆那幢楼据说解放前是规划中的图书馆。整个中学六年,这幢楼一直是我们雨天室内上体育课的地方,一楼有一个非常大的屋子,跳马单杠和垫子都堵在一角……图书馆旁边有一个小小的门,上旋式楼梯直通楼顶,楼顶有点天安门的感觉,飞檐琉璃瓦,汉白玉的护栏……”
直到2012年,杨浦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它作为杨浦图书馆新馆进行修缮扩建,两年后,“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承接修缮保护工程的上海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吴有伟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图书馆时的场面:“图书馆的外墙板有大面积的脱落,墙体上遍布着水渍,馆外的杂草比人还高,馆内布满蜘蛛网,墙上的砖块轻轻取下来以后,一碰就碎成了粉末……”最终,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100多名能工巧匠克服无数的困难,终于让这栋80余岁老建筑涅槃重生。2018年12月18日,杨浦区图书馆正式开放,回归了作为图书馆的“初心”。
涅槃重生,新旧难辨成为参观一大乐趣
在电视剧《安家》中,房似锦和徐姑姑为了查找老洋房的资料,去到了一家图书馆。雕花房顶、彩绘门楼、大气又优雅的红漆圆柱,屋檐与蓝天相接,划出优美弧线……只是短短几个镜头,就有观众认出:这不就是修缮一新的杨浦区图书馆吗?
如今修葺一新的杨浦区图书馆外景
如今位于长海路366号的杨浦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属于旧上海市图书馆的部分其实只占了不到4000平方米。但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新造建筑与老建筑风格高度统一,整栋建筑内外藏着许多新旧难辨的细节。例如老建筑的一楼和二楼各有一扇“孔雀门”——仿 照孔雀仪态制作的金属镂空门,是一层、二层大厅进入目录检索厅的首个视觉焦点,也是室内空间层层递进的引导者。一层孔雀门在历次改造 中 丢 失,仅二层仍为原物。两扇门乍看毫无差别,事实上二楼旧门为纯手工打造,用铆钉链接,修复人员进行了基底防护和除锈刷漆。一楼新门则是直接锻打热弯成型,用焊接技术取代了铆钉。
门楼被认为是这栋楼最出彩的地方。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绘,使得上方黄色琉璃屋顶与下方朱红门窗之间有了转换与过渡,让建筑形象更显辉煌绚丽。顶部琉璃瓦是最新烧制的,圆形瓦当表面的图文是一个市政府的“市”字,修建方根据原来瓦当后面的印鉴,在宜兴几经周折找到了能烧制同款瓦当的窑厂,并向他们定制。
而门楼外围,与之呼应的石栏杆、装饰斗拱、彩绘、琉璃瓦等皆是保护修缮的重点。无论是从垫拱板上的“退晕三宝珠”火焰、如意宝瓶彩绘,还是护栏上的云纹图案,都能让人从中感受到传统吉祥的寓意和古典意境之美。
二楼中厅是过去的目录室——以前图书馆内藏书全部闭架陈列,读者借阅时,先在目录室查找自己想要的书目,告知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取出。这个空间有别于中国传统厅堂,而是借鉴西方建筑设计了顶部采光天窗,天窗之下架设彩绘梁枋,屋内光线通透,抬头之际,小格窗框外的风景也别有韵致。天窗在中国的普及远在几十年以后,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那批建筑之一,这座图书馆在当年不可谓不“潮”。
馆中精美的天花彩画则极富中国宫殿建筑的特征。我国传统建筑彩画所运用的颜料为天然矿物颜料,其颜色为青、黄、赤、白、黑五色俱全,早期的建筑彩画是出于木结构建筑防腐防蛀的实际需要,后来为追求美的需要变得复杂和丰富多彩,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一种方法。人们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一楼楼梯壁龛的天花彩画保存较为完整,通过现代技术对天花彩画采取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修缮,基本上保留原彩画的样貌,和其余彩画兼具可识别性和真实性,对于观众来说,观摩比对新旧两处彩画是参观这个图书馆的一大乐趣。
“括囊大典,网罗众家。”这是旧上海市图书馆开馆时,受聘为临时董事会董事长的蔡元培的题词。它的诞生或许生不逢时,日本发起的侵华战争,让它短暂地开放了不到1年便被迫关闭,在改造之初,建筑外围墙壁上发现的零星弹痕,仿佛讲述着当年的炮火。幸运的是,经过精心修复,如今的新馆接过了旧馆出师未捷的公共图书馆“使命”,在80年后接续了珍贵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