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社会 经济 世界资讯 军旅 体育 科普 文化 数码 法治 农业 医疗 房产 汽车 国内新闻

罗衣从风,敦煌来 ——记青年刺绣艺人刘瑶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周言文
2022年开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的成果作品集《罗衣从风: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作品》出版发行了。

原标题:罗衣从风,敦煌来——记青年刺绣艺人刘瑶

《黄沙与飞天》刺绣扇面

2022年开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的成果作品集《罗衣从风: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作品》出版发行了。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承担,作品中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名学员围绕敦煌元素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了敦煌服饰文化传承基础上的设计实践探索。兰州青年刺绣艺人刘瑶也在其中。

2019年刘瑶手绣的一组《敦煌手姿》扇面问世,黑色的生绢之上,用金线刺绣出敦煌手姿的婀娜曼妙。刘瑶在创作中,用线条贯穿每一个细节,极尽传情达意,用针与线赋予了手姿柔美与力量。也正是凭借着这一组精美绝伦的“敦煌风”扇面,刘瑶叩开了这个项目的大门,成为了甘肃省唯一的入选者。

“当得知有这个项目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报名,我要去。机会太珍贵太难得了!于是,马不停蹄地准备申报材料,上传提交,耐心等待。这个项目全国只要30个人,门槛很高,要求很严,来授课的都是像常沙娜、赵声良、刘元风、楚艳等业内的‘顶流’老师,等结果的那几天,我在云南写生,接到录取电话的时候,感觉比高考录取都紧张。”回忆起两年多前的一幕,刘瑶还是忍不住地兴奋。

从盛夏到寒冬,从北京到敦煌再到北京,长达大半年不间断地学习、临摹与实践,原本在刘瑶心中就已经发芽的“敦煌种子”又成长了不少。

“不仅仅只是学习服饰设计,更多是深度沉浸在敦煌文化的滋养中,学习敦煌文化和设计的专业知识、去莫高窟临摹学习、看展,每一天都在高强度地疯狂输入。虽然很累,但很开心和充实。除了我们在加入项目之前都各自与敦煌、敦煌文化有过交集之外,这次的学习也更加让我们坚定,要把敦煌文化作为一生的追求。”与其他学员更不一样的是,刘瑶来自甘肃。“比起其他学员在地理位置上,我占据了很大优势。更有西北人所具有的性格秉性,以前出去进修,别人问我是哪的,我说甘肃兰州,很多人都觉得是个落后的地方,自从接触敦煌后,去到很多地方,别人问我是哪人,我都会非常自豪地说甘肃人,所有人都很羡慕,说那里有敦煌,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地方,你要好好学习好好挖掘。”

刘瑶善刺绣,又极具天赋。在深造沉淀之后的她推出了《黄沙与飞天》系列扇面,也入选了这本《罗衣从风: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作品》成果作品集。4把扇面,320窟。一针一线间,灵动的飞天,敦煌的沙土,呈现出了敦煌的另一个面颜。仿若窟内平面的壁画已然立体,盈盈飞舞。

敦煌土,又称澄板土,是古人壁画和泥塑的重要原材料。这种敦煌特有的土,土质粘度很细、杂质极少,只有取材于莫高窟前大泉河水和附近山洪过后冲刷至下游的沉淀土,才能称得上是正宗的敦煌土。

而此次作品,刘瑶也首次将敦煌土引进刺绣中,借助中西方的刺绣手法来制作。两对飞天相互追逐、前呼后应、造型优美。为了在制作中让作品呈现出立体感,刘瑶采用了法式刺绣的工艺来表现云纹流畅的线条,发饰和部分身体选择垫绣的手法,飘带采用了立体的手法,让整体平面与立体的对比更强烈。尤其是在光影之下,虚实变幻,不亦美哉。

从手姿到飞天,离不开的都是敦煌。就像刘瑶在这趟旅程中感悟到的:敦煌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莫高窟也凝聚了无数前辈的心血。沉下去,汲取养分,注重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每一次创作,都是心怀感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