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社会 经济 世界资讯 军旅 体育 科普 文化 数码 法治 农业 医疗 房产 汽车 国内新闻

合肥包河:文化创意“点亮”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记者 许根宏 洪放
春节期间,正是最冷时,但巢湖北岸的包河却“热气腾腾”,区里的罍街刚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近五年,合肥市包河文化产业累计实现主营收入1475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营收1/3以上,年均增长20%。目前,包河全区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58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17家,区内两大文化科技基地领跑全省。

包河区文化艺术馆。

凤凰剧院内景。

罍街一瞥。

春节期间,正是最冷时,但巢湖北岸的包河却“热气腾腾”,区里的罍街刚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近五年,合肥市包河文化产业累计实现主营收入1475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营收1/3以上,年均增长20%。目前,包河全区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58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17家,区内两大文化科技基地领跑全省。

以“历史”滋养“今天”

“你看,罍街到了,这是正大门铜鼎!”冬日的寒冷挡不住罍街的热闹。在这里,人们可以“穿越”历史,品味现代。“罍街以‘罍’为标志,述说着古庐州与合肥乃至安徽人淳朴、热情的好客之风。”包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圣才说,只有让历史融入现在和未来,文化才有生命力,在文化建设中,包河从决策到规划,从建设到运营,始终注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魅力。

在芜湖路北侧,一个巨大的烟囱矗立“向天歌”,袒露的红砖陈述着峥嵘岁月。刘圣才介绍,“这里曾是一个大的居民锅炉房,现在改建成了锅庐艺术空间。”走进锅庐艺术空间,曾经的锅炉房、洗衣房、杂物间,被修旧如旧、建新如故,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繁华。

去年中秋前夕,位于包河繁华大道与河北路交口的贡街开街。夜晚的贡街,灯火辉煌,游客仿佛跨越了千年历史,过上一回宋朝人的风雅中秋。据介绍,贡街以“梦回宋朝,贡举人生”为设计思路,呈现城外河边、繁华市井、闲雅生活景致的同时,让人流连忘返于民俗体验、场景旅游和美食品赏。开街当天,贡街单日人流量达5万人次,刷屏合肥人的“朋友圈”。

在“古”与“今”的“化学反应”中,包河形成了一批独具记忆点的城市符号。“文化传承结合时代精神,满足群众需求,契合市民‘心中所想、眼中所爱、舌尖所感’,街区才能留住市民的脚步。”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雪涛表示,未来包河将实施地域文化传承工程,深度挖掘包公文化、巢湖文化、创新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开展“包河非遗说”推广行动,打造一批唤醒城市记忆的文化名片。

以景点串成“景网”

位于合肥宁国路的“龙虾美食街”几乎是每个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之处,通过店名,可以辨识出这里的饮食文化汇聚了“南来北往”。“现在宁国路已成了远近闻名的饮食文化一条街,每晚这里都车水马龙,真是热闹。”一家龙虾店的老板满面笑容地说。

“十几年前,宁国路的饭店没有现在多,而且也没有这样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格调。”包河区文旅局局长刘雪蕾介绍,随着吃龙虾、喝啤酒饮食文化的兴起,包河区顺应这一消费趋势,依托宁国路,紧扣城市改造和综合治理需要,因势利导,将以前较为散落的龙虾店逐渐整合成现在的美食街,聚沙成“链”,打造了一道特有的饮食文化景观。

“文化布局需要由点及面,让文化景点串‘珠’成“网”,才容易形成文化景观,凝聚文化合力,催生文化魅力。”包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红介绍,目前,包河正在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的文化建设,加快整合合肥创新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人才资源和文化政策资源等,串“珠”成“网”。随着包河文化整合建设的推进,如今,除了罍街、锅庐艺术空间、贡街外,由监狱旧址改造的“合柴·1972”文化创意园区,被深度挖掘的巢湖岸边的“圩”文化、依托“华夏茶博城”建设的“茶里水街”等等,正在百花齐放,吸引更多的游人前往。

以氛围触发“自觉”

走进包河图书馆,书香扑面。“‘总分馆制’网络下,读者可实现通借通还,在家门口就能借到书。”包河图书馆馆长余家平介绍,目前包河区图书馆14家分馆已全部开放,总馆与14家分馆同步运行,统一的网络信息与业务管理平台共同构成一个图书馆网络,营造“书香包河”的良好氛围。

文化氛围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行动。据介绍,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包河区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建立以区图书馆为总馆、各街镇(大社区)城市阅读空间、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村)图书室、小区阅读点为基层服务点的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

营造氛围需要创新。“通过推行阅读银行,建立读者阅读激励嘉许、适度回馈制度,大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不断引导读者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余家平介绍,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吸引更多读者,包河区图书馆开发了阅读银行和积分商城,激励更多的读者参与阅读。目前,已有1.2万人注册参与阅读银行。2021年,包河图书馆全年累计接待读者逾33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量逾35万册次,数字资源库累计浏览量约30万人次,微信公众号涨粉近万人,全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500多场,参加活动读者超10万人次。

位于徽州大道与祁门路交口的包河凤凰剧院,工人们正在忙碌。目前,这个总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剧院已基本建成。“凤凰剧院仅是合肥凤凰文化广场的核心部分,这里将致力于打造城市交流的文化客厅、艺术教育的普及阵地。”刘圣才介绍,合肥凤凰文化广场是合肥市最大的城市文化综合体项目,占地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涉及文化、艺术、展览、学习等文化艺术相关业态。

“归根到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生态不断优化的结果。”长期关注和研究文化建设的知名文化人常河认为,文化是“根”和“魂”,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政策、资金、人才、机制等系统要素“化学反应”的结果,文化生态优了,文化氛围便浓了,文化自觉就快了,文化自信就强了,文化发展当然就能加速“向未来”。
(本报记者 许根宏 洪放 本栏摄影:本报通讯员 李多庆 包育晓)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