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社会 经济 世界资讯 军旅 体育 科普 文化 数码 法治 农业 医疗 房产 汽车 国内新闻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公园城市成都焕新

发布时间:
来源:新华网
从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到支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再到《总体方案》落地,四年多来,成都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效能,努力让人在公园城市中全面发展、实现价值。

◆ 选择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考量,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城市实践

◆ 从2019年1月创新组建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到2021年7月出台《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成都市聚焦生态本底、空间格局、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价值转换、安全韧性、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初步建立起公园城市的建设细则和标准体系

◆ 有专家估算,仅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建成后,每年就可产生生态服务价值约269亿元

◆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是简单建园、增绿,而是让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 “这里有近80个3岁以内的孩子,大多来自附近小区,家长上班前送来,下班后接回家,非常方便。”

◆ 成都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宜居休闲的城市,到一个既宜居又宜业的城市转型

◆ 目前,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日均客运量达500万乘次,线网最高单日客流达722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超过60%,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绿色出行体系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2022年2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公布。一个月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

选择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考量,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城市实践。探索新时代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成都又一次站上历史潮头。

从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到支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再到《总体方案》落地,四年多来,成都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效能,努力让人在公园城市中全面发展、实现价值。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

春日暖阳下的天府新区兴隆湖,水草芊眠,绿树掩映。约9公里的环湖绿道,将草坡、沙滩、书店与企业、科研机构融为一体。去年底,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在这里落成投用。

如今,科研工作者们养成了绿道散步的习惯。“整个新园区就像一个大公园,走出实验室就置身公园,各个院所可以经常串门交流、思想碰撞。”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嘉图感受颇深。

从2019年1月创新组建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到2021年7月出台《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成都市聚焦生态本底、空间格局、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价值转换、安全韧性、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初步建立起公园城市的建设细则和标准体系。

城市布局“千年跨越”。地处四川盆地“锅底”的成都,被西北的龙门山和东南的龙泉山夹在中间。“两山夹一城”成为其地理区位的形象描述,发展空间面临极大制约。

近年来,成都市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坚定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加快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将城市发展格局由“两山夹一城”优化为“一山连两翼”,促进公园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

成都坚持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加快构建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互相支撑、特色功能优势彰显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

公园体系“蓝绿交织”。“推窗见田、开门见绿”。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和天府绿道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成都全域增绿。截至目前,成都已有各类公园1414个。已建成天府绿道5327公里,为城市戴上了“绿项链”。

全域增绿不仅是种花种草。成都对环城生态公园内10万余亩耕地进行了高标准打造,形成大城市近郊农业生态体系。玉米、豌豆尖、圆白菜……公园里的农产品,有些已经端上了市民餐桌。

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成都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提高水网密度,打造功能复合的亲水滨水空间,统筹建设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均衡布局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蓝绿空间”与健身康养有机融合,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在紧邻环城生态公园的新都区天府沸腾小镇,“绿道+火锅”的经营模式让这里成为成都必到“打卡点”,创造服务、种植等就业岗位1500余个。这是成都正在探索的以城市品质提升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双平衡”机制的一个成功案例。2022年春节期间,成都公园绿道游客量达438万人次。

厚植生态本底,为成都发展带来了生态价值多元转换的无限创意可能。以城市品质提升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目前,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模式试点,成都已打造出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10个、生态价值转化场景380个。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互推转化”,让成都生态环保产业产值跃过千亿台阶,带来持续不断的经济收益。有专家估算,仅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建成后,每年就可产生生态服务价值约269亿元。

成都科学城全景(2022年4月1日摄) 刘坤摄

创造宜居美好生活

“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成都自古宜居,历经千年繁华。进入新时代,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是简单建园、增绿,而是让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既有烟火气又有高颜值。福字街社区毗邻成都知名商圈太古里,曾是“老破小”集中地。2021年社区更新改造后,辖区内福字街、望福街等背街小巷的沿街风貌、老旧院落变美了。咖啡、甜品、杂货铺……新潮有趣的特色小店在这里聚集,老巷子充满了文艺范儿。

从上海来成都创业的新居民张赟是个“90后”,他和朋友在街上经营一家野外露营特色小店。店门口摆放几把露营椅,路人可以随意坐下休息,闹中取静,十分惬意。晚上关店后,他和小伙伴们拼好简易的球桌,一场小型的社区乒乓球赛便开始了,许多附近居民自带拍子参与……

书院街街道党工委组织员李丽媛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街道努力丰富空间形态、群众心态、创业状态和经营业态,营造烟火气十足、潮玩扎堆的“近悦远来新场景·美好生活望福街”,吸引大批年轻人回归老社区。

四年多来,成都新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691处,新增学位52.5万个,三甲医院增至54家,充满烟火气的幸福成都越来越有质感。

“一老一小”颐养善育。由酒店改造而成的青羊区少城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集成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1~5楼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6~9楼是养老院,提供机构养老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记者视频连线了住在这里的严廷栋老人。“住在这里我觉得挺安心。护工很细致,生活调剂得好,每天都有不同的娱乐安排,生活比较愉快。”这位87岁的老人说,两个儿子都住得不远,来这里看望他很方便。

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军告诉记者,成都初步构建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以30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枢纽,以234个30张床位以上的社区养老院、274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00多个养老服务站点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走进高新区锦城社区综合体内的婴幼儿之家,园长李静正带着孩子们在种植园里认识蔬菜。“这里有近80个3岁以内的孩子,大多来自附近小区,家长上班前送来,下班后接回家,非常方便。”李静说。

成都的“1+N”托育服务模式,依托1个示范性托育机构,带动N个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社区托育点共同发展。成都市卫健委人口家庭处处长宋建华介绍,目前成都市已创建首批33家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全市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机构1355家,提供托位6.2万余个,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2.95个,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文旅互动点亮公园城市。“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入蜀时的亮眼一笔,至今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大美形态。

白天在太古里观时尚之潮,到大慈寺品千年烟火;夜晚乘画舫夜游锦江,感受成都的历史与诗情。“特别是望江楼、安顺廊桥、琴台路、锦江两岸景观照明勾勒出美丽的蓉城之夜,美不胜收。”第二次来成都旅游的西安游客李兴成表示。

承载历史记忆的老街和工业遗产也在成都焕发新生。成华区保留着城市工业记忆,通过保护性再造、产业化改造、景区化营造、社区化塑造,大力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和创新利用,大批工业遗址蝶变重生。有着“中国伦敦西区”之称的“东郊记忆”创意园区,已成成都文创的核心基地。

围绕“场景营城”的核心理念,成都在2021年发布了文旅消费十大类185个新场景和165个新产品,全面释放成都文旅消费新机遇。

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夜景(2021年11月17日摄) 蒋人可摄

营造宜业双创环境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成都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打造新的增长极。

开放营商激发活力。“我们企业落地青白江区的冷链交易中心,从签约到开工建设,比预期缩短了一年时间,效率大大提升。”玉湖冷链四川公司工程总监高敏对本刊记者说。

在全国首创住房公积金“双向差异化”缴存政策;支持企业降本减负、稳岗发展;率先实施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企业税负成本减少2%;在全国率先探索“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一系列率先突破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在成都破土而出。作为中国内陆开放门户,成都在不断开放中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公园城市的经济活力。

绿色低碳高质转型。在位于成都金堂县的淮州新城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无尘车间内机械臂有序挥舞,智能小车往返穿梭,未来这里生产的电池片将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今年2月,金堂县在全县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农村居民屋顶布局分布式光伏太阳能板,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约2.0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99万吨。聚焦绿色低碳产业优质赛道,积极打造产业链条集群,金堂县绿色低碳产业规上企业总数已占全市36.9%,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246亿元,一座绿色低碳的产业新城正加速崛起。

“十三五”期间,成都高端高质产业体系较快发展,五大先进制造业营收破2万亿元,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超43.3万户。2021年底,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等文件。聚焦产业转型,成都提出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

“建圈强链”扩大优势。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楚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链主”,他所在的公司带动了产业链上游心脏疾病初筛企业“心吉康”的发展。在成都的“建圈强链”行动推动下,像这样自组链条的产业发展“生态圈”还有很多。

目前,成都已明确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20条产业链,聚焦产业细分领域,由市领导担任“链长”,统筹资源要素,协同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按照“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套政策工具包”的要求,构建“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产业生态体系,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进行整体协同培育。

蓬勃的经济活力,吸引了“孔雀西南飞”。据成都市委组织部数据,目前成都人才总量已攀升至587.6万,包含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4435人。成都孕育出的人才企业已有35家上市,其中9家登陆了科创板。

“过去十年成都净流入近600万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人才。”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陈宪认为,人才到一个地方,需要宜业环境。过去十年,成都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宜居休闲的城市,到一个既宜居又宜业的城市转型。

2022年4月20日,市民在成都兴隆湖畔中信书店读书 胥冰洁摄

乘势利导探路现代治理

都江堰,这项至今仍活力十足的古老水利工程,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之道,在成都的治城智慧中得到诠释。

“犄角旮旯”变“金角银边”。在成都大源中央公园地下停车场,本刊记者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个“地下公园”:一个超大的公共艺术空间连通三个下沉式户外花园,点缀着由20个主理人打造的艺术工作室和店铺。这便是吸引无数潮酷青年前来打卡的社区商业新业态REGULAR源野项目。

“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团队以独特的品质化氛围营造,让消费者尽情体验舒适、个性的公园城市生活方式。”该项目合作方之一的四川方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敏说。

成都市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创新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建立起党委统揽、专门机构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各级党组织联动、群众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

走进成都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综合体“喜乐荟”,咖啡屋、老年大学、长寿食堂、老年书屋等一应俱全。在这里,老年人有休闲娱乐之处,有学习思考小天地,一顿饭四菜一汤只需10元左右。作为成都首个社区商业孵化基地,“喜乐荟”在社区公益与商业良性互动中找到平衡点。

社区党委书记杨青松说,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摸索出培育社区商业再反哺公共服务的新路径,形成公益和商业6︰4的业态占比配置,社区综合体运营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智慧服务提质增效。“咚咚咚……”成都青白江区大同街道一心社区网格员尹琴焦急地敲着独居老人郭大爷的家门。当天正在值守的尹琴,突然接到了街道智慧平台通过手机推送的燃气报警信息,她赶紧呼叫安全顾问一起上门查看。原来,郭大爷烧水忘了关火,水烧开后导致燃气泄漏,引发可燃气体探测器报警,触发预警机制。

这是大同街道探索的“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智慧治理机制的成功案例。街道党工委书记戚玉静告诉本刊记者,智能化技术与社区治理队伍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智慧平台事件自动流转、闭环处置、质效评估、痕迹追溯管理。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金兆表示,近年来成都实施智能网格提升工程,迭代升级视频感知源,开发了15个智慧应用场景,实现智能监控、自动预警、精准推送、高效处置,预警问题隐患准确率达到98.8%。

成都智慧蓉城研究院副院长蒋翔宇介绍,目前成都正通过持续夯实数字底座体系、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打造智慧治理应用场景、强化智慧蓉城法治保障,打造公园城市“最强大脑”,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

公交导向系统重塑。刘先生是成都市高新区的一名年轻白领,在大城市生活已久的他感叹:“大城市生活固然方便,但早晚高峰堵车,真的恼火。”而成都地铁6号线陆肖站,让他看到了希望。

陆肖站采取的TOD模式,是在居民区或者商业区规划中公共交通使用最大化的规划方式。陆肖站TOD,使区域内各功能组团,通过分散布置的下沉公园与地面慢行系统立体联通,并通过公共通道直接连接地上建筑。

该项目整合地上、地面、地下三层立体慢行系统,建设服务引导人流在“城市枢纽-功能片区-公园社区”各层级疏解分流,有力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同时,以地铁站点为核心,配套住宅、商业、写字楼、酒店,公园等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实现下楼即可进入公园散步,出门即可抵达商场购物。

成都市住建局局长张樵介绍,目前,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日均客运量达500万乘次,线网最高单日客流达722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超过60%,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绿色出行体系。

未来,已缓步而来。成都轨道集团董事长胡庆汉介绍,目前23个成都轨道TOD项目已摁下“加速键”,在这片方兴未艾的沃土上,公园城市的美好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6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这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古老、文明、包容、奋进的公园城市成都,将再次令世界瞩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硌 叶含勇 董小红 李力可

刊于《瞭望》2022年第17期

视频《城市在公园里有机生长》

总监制:冯瑛冰、惠小勇

监制:史湘洲、任硌

统筹:杨琳、叶含勇

文字:任硌、叶含勇、董小红、李力可

视频:尹恒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

新华社四川分社

联合出品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