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阴晴不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以制造业为“产业之基”的广东,稳增长形势严峻。在主办2022“十如对话”间隙,溢达集团首席执行官童成接受媒体专访,阐述了溢达作为可年产1亿件成衣,产品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大厂”,在不确定环境下的转型路径和应对之策。
“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我们正在快速转型适应,在变局中谋商机,在压力下求发展。而始终不变的,则是溢达多年来绿色低碳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也是我们连续九届举办‘十如对话’的初心。”童成说。
经济下行下,转型进行时
记者:作为行业内有龙头地位的知识创新型制造企业,您对今年的经济形势、市场预期是如何判断的?
童成:总体来说,今年不会是非常好的一年。这当然源于国内外整个市场形势的疲软,加上我们在出口上遭遇一些不可控的贸易壁垒,以及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市场秩序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也并不是说全是困难,机遇总是藏在变局之中的,关键是你能否适应这种新情况,进行快速、适时和恰当的转型。拿疫情来说,这两年多来,市场消费模式加速转变,大家都习惯了在新的平台上去做销售。我们过去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海外,习惯大批量成衣出口,现在也把市场逐步转向国内和亚洲市场,还尝试了抖音快手直播“带货”,上了多个电商平台。
如今我们和品牌客户合作,经历的流程更精简,时间更短,变化更快,更柔性。由于我们有覆盖了纺织服装这个行业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把这些资源开放给国内品牌商,能和设计师有更多更密切的互动。比如和安踏、李宁等国内战略客户的合作,我们企业里就有他们的开发中心,可以直接和我们的设计师一起面对面交流,一起设计开发,让周期大大缩短。即使因为疫情而无法面对面时,也能借助视频会议和虚拟现实这些新技术来实现。
记者: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未来溢达的经营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童成:包括前面说的那些,我们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了很多尝试,总的目标就是努力往“微笑曲线”的两端走,实现制造业的创新转型升级。为此,我们成立了三个事业群:一是传统的纺织服装事业群;二是品牌及分销事业群,主要是做我们自有的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直接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质高价优的国货产品和与众不同的到店体验服务,同时传达我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溢达创投事业群,我们投资的方向包括卓越制造板块、数字化价值链板块、气候行动板块和未来劳动力板块,去年底至今已投了五六个项目,投资额500多万美元。比如我们多年不遗余力地研发和推动生产自动化,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纺织制衣自动化设备创新成果,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另一类“拳头”产品向客户和市场销售。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三年之内,每个事业群为集团带来的收益要各占1/3。
可持续发展,收益看长远
记者:纺织服装过去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一个行业。多年来,溢达一直致力于绿色制造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此投入不少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对这块的效益和产出,企业是如何考量的?
童成:对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投入产出问题,我们考虑得一直都比较长远。绿色制造当然要花很多钱,但回报也是多方面的。近在眼前的,我们现在生产每一件衣服所用的水、能耗只是以往的50%或更低;另一个,有了更环保绿色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吸引到更多年轻的人才;更长远的,很多客户愿意跟我们做生意,也是因为有共同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
记者:在桂林的“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十如)已建设了十年,它里面是如何践行企业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
童成:“十如”是我们在桂林的一个制造基地,但你走进里面,感觉它不像是个纺织服装企业,完全是一个环境清新、风景秀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园林,这也是桂林这样一个山水城市能够让我们这个项目落户的原因。
我们尊重和保留原始自然风貌,地尽其利,运用土地原来的低洼地势,塑造出高低跌宕的建筑群,与背后的群山自然地融合,减少了建筑工程所需的土方平整和回填工序。我们通过一系列建筑技术和能源管理系统的结合,使整个园区处于低碳运行的状态,例如大面积低辐射玻璃幕墙,既能采光又节省能源;光导系统将日光引入室内,以科技的力量改写传统照明;建筑外廊的竹制板,按照有规律的角度旋转,不仅在视觉上产生色彩纷呈的效果,还能让清风从板间掠过,让廊道时刻保持凉爽。这些都实例印证了工业生产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共存。
在园区里面,我们还把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衣、食、住、行”各个环节。衣上来说,员工穿的工装可以回收再加工后重复穿着,赋予每一件衣服“第二次生命”;食的方面,实行APP预先点餐,点多少做多少,确保不浪费;住的时候,不用纸张登记,全程电子化;最后说“行”,我们企业自主开发的拼车软件开放给园区员工使用,提高上下班通勤的使用效率。所以说,“十如”是我们向社会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
创新的价值,多回馈员工
记者:纺织服装作为传统制造业,受近年来国内人力成本上升影响较大,不少企业把生产环节外迁。而溢达仍然保持了国内产业链的稳定发展,你们如何看待人力成本的问题?
童成:在溢达流行这样一个绩效考评的依据,哪个厂给员工开的工资最高,管理这个厂的总经理绩效就越好。这不是“空中楼阁”的设想,因为员工的工资是跟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挂钩的,工资越高,代表工厂表现越好,也就有更多空间回馈员工。
拿桂林来说,很多本地人原本不会制衣,我们招聘进来后,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他们不愿意加班,我们就想办法,做很多创新,怎么样不加班能把生产效率尽可能提高,反过来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更是一种促进。所以大家来到“十如”,不要只被它优雅的外表和车间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施吸引,其实每一个角落都盛载着溢达创新的理念。
比如说,今年“十如对话”会场精思苑旁这件隆重呈献的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创意作品──丝亭II,就是为了鼓励我们的员工,时刻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及创新。
我们从来不是用机器代替人,而是通过人机协作,提升员工的生产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收入,就拿我们生产高档优质纱线的纺织工艺展示中心来讲,除了安装有最先进及智能化的生产设备之外,我们还大胆聘用跨学科的技术工程人员进行管理运营,开创了“现场管理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令他们可同时具备设备操作和团队管理能力。据统计,过去十年在持续提升效率、减少加班的情况下,桂林溢达员工收入年均增幅为8%,最高涨幅可达17%。
记者:所以我们企业的转型里面,并不是把员工排除在外,而是企业和员工一起,互相成就,共同转型?
童成:对!我们希望把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都培养成技术人员,让他们和企业共同成长,成为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发挥更多更大的员工价值,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里面来,汇聚每一个小技改、小点子、小建议,为公司带来大改变。溢达内部,这样在服务企业中实现自身提升和发展的员工案例不胜枚举。这或许也可以看作我们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具体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