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电 (韦衍行)芒种芒种,有收有种。2022年的芒种时节,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再度联手,邀请来自中原大地的邱华栋、冯俊科、柳建伟、李洱和梁鸿等五位河南籍作家共读人民文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分享阅读秘笈。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大型丛书,以“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为原则,凝聚了一代代学贯中西的作家、翻译家、研究家和编辑的智慧和心血。因为淡绿色的底纹和金色的网格线设计,这套丛书被读者亲切地称为“网格本”。
“列入‘网格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部部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可以让每个生命个体跟它发生联系,赋予它一种新的生命,同时又保持它的基本原型,我们的情感原型、人物关系原型、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生活原型,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对于翻译文学来说译本很重要,“网格本中的很多译本出自最好的翻译家。作家和翻译家是好的‘厨师’,我们应该做好的‘食客’。”关于经典阅读障碍,邱华栋推荐两个妙招。一是由近而远。二是“随缘式”阅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洱认为,中国的中学生大都喜欢普希金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比较简单、浪漫、纯情,”充满“浪漫的、青春的气息”,但他本人更偏爱《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诗体小说被称作“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李洱教授说,虽然人会越来越复杂,但总是“需要不断回到比较青涩的、浪漫的阶段,这时候你选择普希金没错”。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提出,阅读经典有一个年龄段问题。他在十六七岁时开始广泛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最早读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年轻的时候适合读这种“提劲的”。如果一上来就看《卡拉马佐夫兄弟》《恶魔》,可能就会扎错了根,如果一上来就读暮年回顾式的作品,比如《尤利西斯》,可能“火候不到”,这些作品都需要“稍微成熟一点才能读”。
第六届北京文学奖得主、北京出版行业协会会长冯俊科对普希金的一见钟情源于最经典的那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由此开始阅读普希金、了解普希金。冯俊科最欣赏普希金诗意的语言,这种诗意的语言不仅运用于他的诗歌中,也运用于他的小说中。
冯俊科的最爱是《静静的顿河》。“我听别人说《静静的顿河》特别好,我就看,看了一遍以后觉得真好,从人物的形象,从顿河的风土人情,一直到那个历史时期顿河流域人民的生活,《静静的顿河》我看了三遍,那真是经典,这部经典我永远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