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永远年轻,没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一帆风顺。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终点在哪儿全凭你自己定。不论你是35+或45+,必须始终聚焦于自己的优势能力及长期价值的打造,这才是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文:中外管理 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前不久,腾讯2021年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出炉。
其中,一条数据引发热议:腾讯近六成员工年龄超过30岁。数据显示,腾讯30岁以上员工为39618人,占比58.1%,超过50岁的员工仅有198人;管理层人数为6119人,占员工总数的9%;2021年,腾讯的员工流失率为12.37%,比2020年有所增长。
以“用长期主义推动社会价值共创”为使命的腾讯,过半员工已“三十而立”。这其实不是孤例,员工平均年龄已近30岁的互联网巨头们,依然会延续“互联网企业容不下35岁‘中年人’”的竞争态势吗?
不确定时代的求稳心态
近年来,一个社会现象引人关注,大批人才回流国企、央企、事业机关,甚至城管职位都有硕士参与竞聘,20岁出头的职场新人,已经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了。
有数据显示,不少优秀国企、央企40岁以上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相当富足,其中不少人都是从优秀互联网企业跳槽过去的。“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已成职场人争抢的稀缺资源。
反观另外一个现象,第三季《乘风破浪的姐姐》正在热播,40岁的“甜心教主”王心凌“翻红”全网霸屏,有网友评论道:她永远“高三”,现在我已“三高”。
作为吃青春饭的娱乐圈,这些“姐姐们”何以重获新生?我们看到,这些表演者始终聚焦于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未停止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和管理。而一旦机会成熟,便可能一飞冲天。因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无论是顺境逆境,不放弃和自强不息,才是获得不断发展的关键。
这两种现象的反差,让人深思:为什么本该勇闯天涯的年轻人在寻求安稳的生活,而中年人却在不断打破自我设限,活得淋漓痛快?
其实,追求稳定是人性的本能。随着行业泡沫的褪去,互联网这类朝阳产业开始大量裁员,职场人渐渐意识到“旱涝保收”的稳定职业才是可持续的、看得见的未来。
事实上,不仅仅是互联网产业,更多的行业都在思考如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活下去、扛下去,走向可持续发展。
企业减脂增肌,你是“脂肪”还是“肌肉”?
持续三年的疫情,让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
正如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所说:今年是最难的一年,也是未来几年最好的一年。而这句话,似乎在近几年都将是真理。于是,我们看到各类大集团、小企业,都纷纷加入了“裁员俱乐部”。
而就在数年前,腾讯曾“诚恳劝退”了一批35岁的“高龄”员工。当时,腾讯的“劝退”方式有两条,一条是“没有终身合同的,不再续约”,另一条则是“有终身合同的,改项目”——这相当于变相调职降薪,还要接受90后晚辈的管理,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
就在前一阵,腾讯再次迎来新一轮裁员。有传言说,目前腾讯大部分事业群都在进行裁员,包括腾讯云、游戏业务、广告和内容业务等,只有投资部门暂时没有动作。
腾讯发布的2021年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中指出,“当下,腾讯正面临着挑战与发展并存的新阶段。一方面,收入与利润的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可借此换档,去创造更高质量的发展——那就是更加聚焦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本源,更加坚守科技向善的愿景。”
腾讯作为互联网巨头,一定程度上代表行业发展轨迹。正如腾讯财报中提到,“市场低迷,环境艰难”“主动缩减亏损业务”,而裁员无疑是最短平快的扭亏举措。特别是,此次腾讯不仅裁了业绩较低的团队和人员,同时可替代性高、收入又较高的人也在被裁之列。
可见,当流量红利已经见顶,众多互联网巨头都不得不加入提质增效的“塑身潮”。几乎没有企业会坐以待毙,首先要保证企业还能活下去,其次才是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一些大企业即使在裁员时,也会采取一手裁员一手招人的模式。而过去那种“花三个人的钱雇四个人干五个人的活儿”的逻辑,在互联网时代似乎已经行不通了,更多的企业宁愿把这一逻辑倒过来,花几倍的高薪去雇佣业务精英、专家、科学家,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点。这种优化团队结构,其实是在“减脂增肌”,而绝非单纯的降成本。当然,有些企业也只能先单纯的“减脂”,低能耗生存。
无关行业、无关年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腾讯也不是第一家劝退35岁老员工的企业。前几年,华为就引领了裁掉35岁基层员工的“先河”,马云也将裁员描绘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甚至,35岁早已不是互联网行业的专属门槛,而是众多行业默认的一道门槛。
最近,一则新闻再次引人关注,就是华为改革了,居然允许一部分员工“躺平”。华为不再一味地强调轮岗和流动,而是让除了研发以外的所有岗位,都能有部分比例员工留在自己选择的地方,从事相对固定的工作,拿相对固定的薪酬,甚至可以干到退休,这一改革被称为“人才堤坝管理”,一方面能助力更好地“守江山”,一方面也能节约一定的人力成本,这对互联网产业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同时也是继众多互联网巨头取消“996”、取消“大小周”、实行“3+2”办公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后的一次“升级”。可见,提质降速已成为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符合国家“反内卷”方针的举措。
事实上,企业的变革始终要服务于企业战略,一个时期说一个时期的话、做一个时期正确的事。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战略,永远是一个企业用人的普适价值,而这无关行业、无关年龄。
北京中道普惠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职业规划和教育管理顾问于洋对中外管理表示:“首先,互联网行业正在从原来的疯狂烧钱走流量,慢慢转型到做内部的精细化运营,而裁员就成了降低人员成本的手段;其次,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其内部的核心管理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就是扩宽口径快速把大量的人才招进来。然后,随着公司业务发展进行‘赛马’,在此过程中再逐渐优胜劣汰。他们一手疯狂裁人,一手疯狂招人,其逻辑就是人才的‘快速迭代’;第三,所有行业都有35岁危机,因为这个人群是‘高薪高龄’。如果35岁,你的能力、阅历跟不上公司发展,而你还占着好职位、拿高薪,自然面临裁员危机。”
因此,当前企业管理领域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管理员工的预期”。
《三井帝国在行动》作者、中国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对中外管理表示:“如果中国企业可以以商业为纽带,将分离的产业和金融结合起来,形成‘产商融结合’的财团体系,那么不仅会让企业有更好的利润保障,还会使员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比如,像丰田财团旗下有许多公司,他们之间通过内部交叉持股。员工在工作多年后,可以提出在财团内部进行轮岗、换岗的意愿,企业也可以将员工转移到更适合的企业和岗位中去。”
因此,日本的财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才生态体系,员工可以在组织内持续地发展。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不同年龄段、能力优势不同的员工,大多可以动态的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这不仅减少了人才浪费,也让员工有更大的安全感,让每个人都可以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激发更多的工匠精神。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或将消失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曾经是一个重要内容。然而,随着“95后”员工的到来,这项职能似乎正在渐渐削弱。
于洋表示:“当下,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站在95后员工的角度,重新思考一下: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是什么?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升职、加薪?其实,员工对职业生涯成功有了更多元、更个性化的理解。比如,他们会把在组织里能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能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能从事更有意义、更有趣的工作等视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
在传统企业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通常会有主管或专员来帮助员工设计。“但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和组织力量的差距被缩小,普通员工很可能在信息、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都远高于指导者。未来的组织会更像蜂巢,公司创始人、企业管理者就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就像蜂王一样。企业里所有员工都高度自治、都有强大的自驱力、都会主动自己承担责任、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也会与其他人互动、协同工作。因此,未来企业没有能力也没必要再给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而每个员工都会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于洋说,“企业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员工提供足够的资源、平台、空间和自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自组织、自驱动、自激励。”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我规划、自我评估、自我管理和自我经营,而组织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就是支持者和教练。在此过程中,不管你是什么年龄段的员工,都有可能被更加优秀的人所替代。
越走越宽的三条路径
那么,当下的职场人如何破除35岁魔咒?到底什么因素会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于洋做了如下总结:“原因有三,一是随意选择,二是缺乏耐心,三是思维僵化。”
第一,随意选择,没有长期规划。先从择业来看,许多人在择业方面是随意的,比如公司办公环境好或朋友推荐。大多数职场人择业会先看短期利益,没有长期规划,更没有考虑机会成本。这就为自己人到中年时的职业困境,埋下了伏笔。
第二,没有耐心,缺乏长期思维。这个社会很浮躁,很多人都缺乏耐心,缺乏长期思维。人们都希望很快看到结果,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普遍感到焦虑或急躁。结果,很多职场人在反反复复的纠结中,错过了本来在职场中可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机会。
第三,思维僵化,给自己设限。职场人一定会喊冤:“这哪儿是我们自我设限,分明是外界在搞‘一刀切’。如果到了35岁,还没做到管理岗位,就没有希望了。”很多人想到的职业发展路线,第一条就是“向上看”,要职位上的晋升。而事实上,还有“向内看”和“向外看”这两条常见的职业发展通道。
“向内看”就是在某一条技术领域内,走专家路线。比如:虽然程序员容易成为“被清理对象”,但这类职场人可以通过原有技术优势,转型为机器学习、语音技术、图像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这些更专业细分的领域,是“越专业越值钱的”。
“向外看”就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去匹配其他岗位、公司,甚至行业,实现横向的扩展。比如:一位程序员如果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很强,那么完全可以成为该技术领域方面的培训专家或者咨询顾问;如果他有创业的激情,还可以加入创业公司,以技术入股成为技术合伙人。
因此,在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压力绝不仅仅是在企业老板一个人身上,任何一个职场人如果始终抱有一种“打工人”心态,没有自我经营的意识,那么就无法避免被内卷甚至被淘汰。不论你是35+或45+,必须始终聚焦于自己的优势能力及长期价值的打造,这才是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