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社会 经济 世界资讯 军旅 体育 科普 文化 数码 法治 农业 医疗 房产 汽车 国内新闻

在祭扫时的琴声里,想念你

发布时间: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蔡君彦
8岁的千儿,肃立在姥姥、姥爷的墓碑前,献上新学的小提琴独奏《世上只有妈妈好》,带她来扫墓的妈妈用手机记录这一幕时,百感交集,泪湿眼眶。

8岁的千儿,肃立在姥姥、姥爷的墓碑前,献上新学的小提琴独奏《世上只有妈妈好》,带她来扫墓的妈妈用手机记录这一幕时,百感交集,泪湿眼眶。

家国又清明,越来越多的人祭扫、缅怀先人的方式,重在心而不拘于形:一位博士生为恩师扫墓时,带来对方生前挚爱的黄河泥与水;一位女儿为缅怀去世后捐献遗体的老父亲,清明节前到遗体捐献功德碑前祭扫,还主动在陵园做志愿者,传承大爱……清明时节,人们通过多种发自内心的绿色祭扫方式,让清明更“清明”。

女儿为天国的姥姥、姥爷独奏时,妈妈感动哭了

“千儿,我们要跟姨妈一起去给姥姥、姥爷扫墓,你带着小提琴去吧?让他们也听一听你的琴声。”几天前,郑州市民陈女士跟8岁女儿提议时,并不确定孩子是否乐意。

“好呀。”千儿答应得很爽快。3月26日一大早,她特意背着琴盒,和妈妈、姨妈一起来到陵园扫墓——当时,陵园还允许现场祭扫。

一年多前,千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始学习拉小提琴,日积月累,进步很明显。

到了姥姥、姥爷墓碑前,千儿跟着妈妈、姨妈用心祭扫一番后,肃立在墓碑前,认真地演奏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和《杨白劳》。

“有些地方拉得不太流畅,我听了,还是特别感动。”在女儿的琴声中,陈女士对父母的思念涌上心头,忍不住泪如泉涌。

她说,父亲去世多年,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前年也“走”了,千儿在姥姥去世后开始学拉小提琴,“我想着,孩子能为姥姥、姥爷演奏乐曲,既表达了思念缅怀之情,又能激励孩子好好练琴,老人在另一个世界听到孩子的琴声,看到她的进步,也会为她开心和骄傲的”。

当天,其他来祭扫的人听到千儿的琴声,也特别触动。市民张女士说,现如今提倡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这种用琴声缅怀逝者、传递思念的方式很特别,也很温暖。

博士生带来泥和水为恩师扫墓,最好的缅怀是传承好老师精神

在河南福寿园园区内,长眠着一位河南非遗研究保护专家、“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倪宝诚先生,他是河南民间艺术的一杆大旗,一生呕心沥血,为河南民间美术事业的发掘、整理、研究、推介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

青年学人孟俊峰,就是倪宝诚先生悉心教导的学生之一。两人因河南民间艺术结缘、成为亲密的忘年交后,孟俊峰参与了“倪宝诚民间艺术团”的各项活动,在协助倪老师开展调研等工作的过程中,受益良多。

2020年9月,孟俊峰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博士,主要研究黄河流域的泥玩。

2021年10月10日晚,倪宝诚老人与世长辞。由于疫情影响,身在北京的孟俊峰没能回来送恩师最后一程,遗憾至今。

今年3月份,他专程跑到淮阳、浚县、淮滨等地巡访调研,找到倪老师生前最关心的泥泥狗、泥咕咕、泥叫吹等非遗传承人,录了大家追忆倪老师的视频,在多个平台传播,表达大家对倪老师的缅怀之情。

同时,还收集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创作泥玩时用的泥土和水,在清明节前带到恩师墓前……

“倪老师特别喜欢民间泥玩,研究民间泥玩,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寄托思念,让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有热爱的美好事物陪伴。”

作为新一代青年学人,孟俊峰觉得对倪老师最好的缅怀方式,就是传承老师的精神,继续为研究、弘扬河南民间艺术做贡献。

父亲去世后捐献遗体,女儿当志愿者传承大爱

“我们永远怀念您!”“天堂里的慈父,祈福祝愿!”在园区内,郑州市民张女士和家人在“见字如面”的心愿卡上写下思念,用丝带系到旁边的小树上,当卡片在风中摇曳,思念也随风飘远。

张女士说,父母都是特别善良、开明、乐于奉献的人,在卫生领域工作多年,他们深知医学生缺少“大体老师”的困境,为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学习,两位老人都提前提交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书》,希望在人走后,能为国家医学事业做出最后的一份贡献。

2018年,张女士的父亲张鹤岐离世后,家人遵照其生前意愿捐献了遗体。之后,老人的名字被镌刻在园区红十字苑的纪念墙上……

张女士的姐姐思念父亲,写下了《好爸爸,女儿想您》系列作品,文中写道:父亲,您没有远行,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和女儿在一起,因为只要不忘记,就不是永别!

张女士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缅怀父亲。平日里,她多次参与志愿服务,传承大爱。今年清明节前,还特意到园区接待处参与志愿服务,为前来祭扫者发放爱心早餐、倡导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她说,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也提交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书》,她也有此意,正在跟家人沟通,“百年后,我们在另一个世界相聚,依然是特别有爱的一家人”。

退休教师连续10多年网络祭扫,缅怀逝者

从2011年清明节开始,郑州退休教师霍淑珍就通过网络祭扫的方式,缅怀逝去的亲人,网上上香、献花,鞠躬,沿用至今,有时,还会有感而发写一些悼文。

今年清明节,她缅怀的人中,多了前不久在北京离世的大姑姐,“一大家人天南海北都有,受疫情影响,大家聚不了,大都通过网络祭扫,我们还在微信群里表达思念,缅怀亲人”。

清明时节,人们通过各自的方式缅怀逝者,抚今追昔,百般滋味,皆是深情。

一位痛失爱子的中年妈妈,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寄托对孩子的思念。几天前,她给不幸早逝的孩子扫墓后,把多本孩子生前爱看的图书捐到了园区鲜花书屋,让这些书在“图书漂流”公益活动中“活起来”。

用心、用情的祭扫方式,让清明更“清明”更有温度

目前,全省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各地统筹做好清明节祭扫和疫情防控,根据疫情变化适时调整政策。

以郑州市为例,4月1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指出:清明节期间,鉴于郑州市目前的疫情形势,全市所有公墓(陵园)、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守灵、告别、祭奠等人员聚集活动,暂停所有祭扫场所现场祭扫服务……

通告发布后,郑州各公墓(陵园)等立即响应,暂停现场祭扫服务,通过提供线上祭扫、代客祭扫等方式,满足民众的祭扫需求。其中,河南福寿园的“云祭扫”,方便市民通过网上纪念平台,进行网上献花、留言,表达思念,传递祝福,寄托情感;代客祭扫是由工作人员代为在墓前完成祭扫仪式,并通过回传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弥补家属不能亲临现场祭扫的遗憾。

“又是一年清明时,心中有情不拘形……”4月3日傍晚,一则“河南省民政厅温馨提醒”通过手机短信等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呼吁民众服从防疫大局,坚守安全底线,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网络祭扫、家庭追思、植树缅怀,注重优良家风精神传承,少出行,不聚集,让清明更安全、更文明!

刘女士和同事在殡葬领域从业多年,对近年来清明祭扫的变化深有感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政府部门积极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摒弃祭扫陋习,采用用心、用情的祭扫方式,让清明更‘清明’,也更有温度”。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