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让胃癌风险增加2~3倍,且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专家建议——
添双公筷不减节日氛围,防止“菌从口入”
漫画/余宁山
最近,“幽门螺杆菌感染”登上了热搜,起因是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新版致癌物报告,将其列为明确致癌物。这段时间,在市内各大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前来咨询幽门螺杆菌相关问题的市民明显多了。
“在体检中查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会不会得胃癌?”
“我检测结果阳性,会不会传染给孩子,要不要带孩子来检测一下?”
“最近很火的抗幽门螺杆菌牙膏是不是真有效果?”
……
记者请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主任李忆岚主任医师,就市民普遍关心的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风险增加2~3倍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细菌,通过食物、水、餐具进入人体,凭着极强的耐酸性,成为目前所知能够在人的胃里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多数没有症状和并发症,但大多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感染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至~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
人们谈“幽”色变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它是胃癌的高危因素。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湖南省癌症防治中心发布的2021年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胃癌排在我省癌症发病率第6位,排在癌症死亡率第5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可增加2~3倍。那么,它是如何导致胃癌发生的?“胃癌的发生需要漫长的过程,在整个进展的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是一个危险分子。”李忆岚介绍,幽门螺杆菌经口到达胃黏膜后定居感染,经过一段时间,容易引发急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不过,虽然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病率。2019年在我国山东临朐——世界上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进行的一项持续跟踪22年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根治可以有效降低胃癌死亡风险,降低幅度达38%。
网店热卖的“抗幽”功效牙膏无科学依据
目前,各大电商平台宣称具有“抗幽门螺杆菌”功效的牙膏等产品卖得火热,有的产品打着“国家专利”“专治幽门螺杆菌”字样,单支价格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是同规格常规牙膏价格的3~10倍。很多市民抱着“吃药副作用大,牙膏对身体无害”的心态,愿意为此买单。
李忆岚表示,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人体胃部,没有证据证明,通过使用牙膏刷牙能够对存在于胃部的幽门螺杆菌产生影响。口腔是有多种细菌等微生物共存的复杂环境。有研究显示,口腔中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杆菌主要集中在唾液和菌斑内。但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病、口臭、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记者注意到,国家药监局近日在官网发文指出,牙膏宣称“抗幽门螺杆菌”缺乏科学依据。宣称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牙膏等产品可能添加了广谱抑菌剂。如若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抑菌剂,可能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不利于口腔健康。文章还提醒广大消费者,牙膏不是药品,牙膏不能替代药品治疗疾病。如果患有疾病,建议遵医嘱进行治疗。
成年感染者应根除治疗,儿童老人酌情考虑
如今很多单位的常规体检项目,加入了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一旦检测结果呈阳性,不少人就紧张了:“我是不是一定要治疗?孩子是不是也要做个检测?”李忆岚表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不经治疗很少自愈,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时,其他成员感染风险增加,但是否感染与接触的亲密度和遗传因素有关。
《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建议,家庭中所有的成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应考虑给予根除治疗。尤其是年龄大于35岁、有胃癌家族史、有胃病史的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治愈消化性溃疡,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逆转低度恶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延缓萎缩性胃炎进展,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14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专门去做幽门螺杆菌的检测。这项检测是对症寻因,所以不建议单纯为了检查而检查。”李忆岚表示,对于已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如果没有必须治疗的指征,可考虑在14岁或18岁以后再进行相关检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仍然存在,又出现症状的,可考虑接受根除治疗。对有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难治性缺铁性贫血、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则需要考虑进行根除治疗。
老年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根除可使老年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得以改善,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但是,老年感染者常同时患有心血管、脑血管、肾脏和其他系统疾病。因此,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应进行风险获益评估,选择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防止“菌从口入”首先应提倡分餐制
幽门螺杆菌如何预防?在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家庭内传播是其重要的传播方式。我国约64%的家庭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在李忆岚看来,减少家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性,除了勤洗手,尤其是餐前洗手,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分餐制,这可以大大减少“菌从口入”的可能。
所谓分餐,就是餐食餐具分开,专人专用。“我们中国人觉得大家一起吃饭、相互夹菜热闹亲切,但是如果共同就餐的人中有一人携带病菌,那么他使用过的餐具就可能带有病菌,别人用他用过的餐具或者吃他餐具动过的菜时,就可能被感染。”李忆岚建议,聚餐时最好是把菜分好,各自吃自己的,至少要使用公筷。
“新春佳节将至,又到了一年中的聚餐高峰,大家可以互相提醒,分餐不减节日氛围、不减感情。”李忆岚说,当人们把用公筷、分餐制当成更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很多细菌感染率自然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