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何以为“家”
——雁塔区回应“养老之问”
本刊记者 薛晗
五年前,临近退休的于滨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发愁,一下子没事了,子女又不在跟前,自己该去哪儿养老?
去养老中心?他有点不太情愿。还好,等到他真退休的那一天,社区的居家养老站建起来了——14间屋子,一个小院,房子虽小但却雅致——真好!
“这儿离家近,七八分钟就能到,日常就餐、健康检查、理疗服务等一应俱全,他们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于滨说,遇到急事,打个电话,工作人员三五分钟便可上门。
△ 老人在社区养老院内活动
在雁塔区,已有4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这里养老的每个月约为1.5万人。除了养老服务站,社区的老年大学、文体活动使得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多彩起来。
就地安享晚年
“你什么时候来社区,这边还缺两个人。”68岁的宋丽娜放下手机,立马又开始给做核酸的瓶子贴上标签,有条不紊,速度很快。宋丽娜是雁塔区大唐社区老年志愿队的队长,退休后闲着没事,就在社区帮忙。
大唐社区主要是由电信十所、亨通公司等八家单位家属院组成的板块型社区。社区现有7248人,老年人比例达到14%左右。
像宋丽娜这样的热心志愿者,社区有将近20个,大都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大家互相帮助,有求必应。
至于良好风气怎么形成的,还得从大唐社区开办的老年大学说起。
一大早,段西琴来到课堂,今天是舞蹈班开课第一天,好多老头老太太挤在教室里等待着老师到来。“我这把老胳膊老腿不知道还能不能跟上,等会我站你后面啊。”段西琴低声跟前面的宋丽娜说着,宋丽娜是个爱说话的,两人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很快就成为好朋友。
老年大学是2015年年初开班,老师是社区聘请的专业人员。“当时报名参加的人多得很,我们大家伙聚在一起学习声乐、舞蹈、书画,社区还给我们组织起了合唱队、模特队。”宋丽娜说。
宋丽娜告诉段西琴,她在社区做志愿者,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这一说,引得段西琴也加入了志愿者。
说是志愿者,其实是大家互相帮助。“社区应该做些实质性的慰劳服务,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力所能及提供什么。志愿者要专业,要有人气,我们把不同手艺的老年人都记录在册,比如谁家电器坏了,在微信群里招呼一声,我们社区派志愿者去修理,大家互帮互助。”大唐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毅涛说。
社区工作人员陈利鹏是个手艺人,会理发,所以每周三都会免费帮老年人剪头发。“我每次看到这些小姑娘小伙子加班给社区服务,我就想我能帮点就帮点,毕竟别人也帮助我嘛。”宋丽娜说。
社区专门申请一间房给志愿者作为活动区域,他们各自承包“业务”,有管理图书的,有定期联系高龄老人的等。宋丽娜她们还经常聚在一起,织围巾,做香囊,甚至还会在节假日包饺子,做月饼,然后送到孤寡老人家里。
雁塔区现有60岁及以上人口16.26万人,占比13.53%,老龄人口绝对数位居全市第二。
为了让老年人在社区的生活丰富多彩,雁塔区充分发挥“一院三长四联动”微治理体系作用,结合社区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中秋节前夕,雁塔区竹园嘉苑社区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这里正在组织大家做月饼,做游戏。
△ 竹园嘉苑社区组织医护人员为老人义诊
68岁的刘银霞就是其中一员,她已经退休快20年了,孩子都在外地,“日子一点也不无聊,年轻的时候操心工作、孩子,现在终于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了,我才不要去外地给孙子当保姆呢。”说罢,刘银霞拿着模具小心翼翼地在月饼上按出花样。
“我们社区经常举办文艺活动,除了合唱,社区还会组织摄影展、健康讲座等,让老年人动起来,这样身体才会好。”竹园嘉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洪瑞娟说。
“15分钟养老圈”
一进大院,香气扑鼻。在漳浒寨街道军干所社区的老年餐厅,老人们正在品尝新出锅的粽子。86岁的龚昭筠拿起一块细细品尝,“不是很甜,很好吃。”
“幸好咱社区有老年餐厅,要是每天自己做饭多累啊,我家就我一个人,要买菜、洗菜、做饭,做了半天吃不了多少,既浪费钱还辛苦。”龚昭筠说。
午饭点,龚昭筠拿着餐盒来食堂打菜,糖醋里脊、椒盐蘑菇、蒜薹炒肉……社区老年餐厅荤素搭配,四菜一汤才12元。
民以食为天,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是社区养老的第一件大事,但是社区工作繁杂,没有多余人手去管理,所以雁塔区绝大部分社区引入社会组织,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立足实际,军干所社区的老年餐厅于2021年3月份正式启用。
“社区之前的老年餐厅是家属院内部食堂,那个食堂口味偏年轻人,还做外卖生意,所以老年人意见很大,这次我们专门考察了外面的机构,确定这家餐厅,运营几个月,基本没什么问题。”军干所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静说,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去做,每天可口、便宜的饭菜大受好评。
龚昭筠一直独居,“孩子都有各自的生活,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每天和院子里的老人聊天、做运动,挺好。”龚昭筠说。她还是管理食堂的志愿者,作为中间人,经常会反映老人们饭食的问题。
同样地,社区老人也经常帮助餐厅员工们,感冒了送个药,帮忙找停车位,过节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
社区除了老年餐厅,还引入其他服务,包括日间照料中心、理疗、帮忙购买日常用品等。
郑茂臣今年85岁了,一直独居,腿脚不灵便,以前经常去外面做按摩,偶然听说院子里有个老人去外面买东西,摔了一跤,周围连熟人都没有。
2020年,社区引进居家养老服务站,郑茂臣办理一年的理疗卡才300元,理疗师非常用心,还帮他治好了灰指甲。社区服务应有尽有,郑茂臣基本没什么必须外出的事了,平时在社区活动对他而言已经足够充实。
一大早,竹园嘉苑社区的王桂玲就接到社区养老站的电话,说她儿子预约的上门包饺子服务,问这会方便不。这是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敲门服务”,王桂玲已经92岁了,虽然和儿子一起住,但儿子有时候会出差,家里没人照顾。
洪瑞娟和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杨晓莉一起到王桂玲家,老人腿脚不好,家里的活基本干不了,但是好在脑子很清楚,还知道面粉放在哪。老人拿着猕猴桃一个劲往工作人员手里塞,又招呼着快坐下歇歇。但是杨晓莉歇不下来,先给老人量了血压,接着开始揉面,手脚很麻利。
洪瑞娟了解老人情况后,知道她儿子过两天才能回来,立刻打电话,让住在附近的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早上上班前来敲敲门,看看老人。
“现阶段我国养老模式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因此构建‘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尤为重要,雁塔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有41家,打造嵌入式社区养老机制,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专业化、收费低的慰劳服务。”雁塔区民政局局长杨萍说。
智能化+人性化
红专南路社区往里走有一家疗养院,51岁的白雪在这里当了两年护工,一位老人颤颤巍巍走到他的“专座”上,眼尖的白雪发现老人裤子穿反了,大声提醒老人,在同事的帮助下,帮他换好裤子。
“护工是个良心活,以后我老了也会是这个样子,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白雪说她最多一次可以照管七个老人,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操心。
院长白建雄这会正在食堂例行检查,今天午餐是排骨汤,白建雄又给护工交代了几句,然后就去了一楼的门诊部。
十年前,白建雄在高新区开了门诊部,后来,知道红专南路社区要在原有社区卫生所的基础上扩建社区医院,觉得社区医院前景不错,便承包下这个诊所。
2018年开始做“医养结合”,新添了114张养老床位,56张诊疗床位,但是情况没有想象中乐观,因为疫情的影响,医院处于半封闭状态,入住率不足三分之一。
“疗养院一个月收费5000元到7000元不等,相比于在家请个保姆照顾一个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这划算多了,其实光红专南路社区的高龄老人来入住,早就能住满。”白建雄说,中国人的养老意识不够,住在养老院,老人会觉得自己明明有孩子,为什么却无人照顾,相应的,孩子会认为外人在背后戳自己脊梁骨,说自己不孝顺。
床位住不满的问题还出现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床位空置原因,一是老年人意愿问题,二是因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在起步阶段,受疫情影响,加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居住舒适度。
这些问题雁塔区委早就放在心上,要是能够整合养老资源,提高养老服务品质,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政府投资1.06亿元,建设陕西省首家现代养老服务综合体——雁塔区养老服务发展指导中心,分为科技、文化、健康三大板块,九个功能区。
“刘阿姨,刚才后台的警报响了,您是不是出门忘关门了?”小寨路街道智慧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询问。
“是的是的,我刚出门溜达,忘记关门了,瞧我这记性。谢谢你们!”小寨路街道永松路社区居民刘阿姨连声道谢。这是小寨路街道试点的智能门磁的一个日常应用场景。15分钟未关门或24小时未开门,后台将会自动报警。
智能门磁是雁塔区新上线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众多板块中的一个分支。对下辖162个社区所有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供给的有效链接,以及对服务机构的监管,向老人及时推送信息,提供优质的养老商品和服务。
除此之外,专业、多样的老年大学,和省康复医院合作运营的养老院,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对接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帮助老年人身心共同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