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每年回收水稻、小麦秸秆等生物质约30万吨,年发电2.4亿度,不仅可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还省下了约10万吨标煤!”6月13日,宿迁市沭阳县一家新能源公司负责人介绍。
今年,沭阳县种植小麦约140万亩,可产生小麦秸秆量约60万吨,已经在全县催生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110余家,在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各个企业“脑洞大开”,不仅形成了一整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服务链,同时“解锁”了各种新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在国丰新能源沭阳有限公司,外部仓库的秸秆堆积如小山。“周边许多企业现在都靠我们提供热能,每天消耗秸秆量1000吨,每吨可发电800到900度。”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邱昌礼介绍,对他们这样的公司来说,秸秆又被称为“生物质资源”,通过对全县闲置的生物质资源再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还实现了为周边企业的集中供热,取得了很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往,麦收后我们要顶着大太阳,一车车把秸秆清出田地,浪费时间和人力,现在小麦收割后,不用吭声,自家地里的秸秆就有机器来打捆,再也不用担心怎么处理了。”耿圩镇淮西村村民孙飞文说。如今,在淮西村的田间地头,许多搂草机、打捆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个被挤压得结结实实的长方形草捆从机器尾部慢慢吐出,整齐有序地排列在麦茬地,等着装车。
这得益于该村近年来积极推进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村民们把麦收后的秸秆承包给村里的“经纪人”,再由“经纪人”联系收购方进行秸秆回收再利用。
“小麦收完后,我们把秸秆直接在地里打捆运走,村民们既省时省力又不用但心秸秆堆放问题,还能有效减少秸秆焚烧问题。”淮西村的秸秆回收“经纪人”杨慧芹说。被回收的秸秆,一部分是运到附近发电厂当作燃料,还有部分会被运到牛羊养殖厂作为饲草。
“不仅可以喂牛羊,在经过加工处理后,秸秆也可以用来‘喂蘑菇’。”沭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树飞介绍,今年,沭阳县投入约450万资金用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积极探索新途径,以“疏”促“堵”,推进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完善收储体系,鼓励扶持农民创办以秸秆主要原料生产的食用菌企业,引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从田间地头直达企业,秸秆综合利用已形成一整完善的服务链。秸秆回收再利用不仅把令村民头疼的“废品”变成了可综合利用的“宝物”,还在其他行业产生了巨大的价值,更为秸秆禁烧工作减轻压力,有力保护了生态环境,守住了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