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每年两会,“三农”都是重要议题。
专家表示,从主线上看,“三农”压舱石作用再次彰显,始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乡村振兴主题继续延续。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两大特点是“稳”和“实”,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并强调抓点带全面。
守住两条底线
《意见》分为8个部分,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3项重点工作,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文件开篇首提粮食安全。记者梳理发现,全文35条指导全年“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举措中,涉及粮食安全的有10多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全年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2022年粮食产量仍不能低于这一数字。
“保障粮食安全底线主要是保产、保供、稳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目前出现历史高位,疫情仍在蔓延,尤其是2021年的极端灾害天气等,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保供稳价,意味着首先要保产。国内抓粮食生产,农产品市场加强进口调控,掌握好节奏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急剧性波动。”李国祥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看来,粮食安全是一直强调的问题,但将其强调为“底线”还是第一次。“两条底线是为了保障国家近中远期战略目标,不发生相应的系统性风险所提出来的。”
社会最基础的刚性消费物品是食物,主要表现为口粮。周立表示,为了保证口粮绝对安全,文件第一部分的5条举措在内容上锁定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同时提高稻谷小麦收购价,加大农田设计、水利设施等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相关表述自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得到强化。
李国祥向记者分析,目前我国大豆油料自给率低。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口大豆9000多万吨,2020年约1亿吨。“我们虽然做过几轮大豆振兴计划,但产能总体上低位徘徊在2000万吨左右,而且国际市场价格涨幅最大的就是食用植物油,然后是大豆、玉米、小麦。‘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体现。”
但在李国祥看来,这不意味着要大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并未体现。“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大片牺牲掉稻米、玉米等的种植,历史上看,全国性种植结构的调整我们也吃过很多亏。”他建议,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在局部、定点的小范围内调整,也要在技术手段上加以改善。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单独作为一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取而代之。
受访专家表示,党的十九大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工作重点就在向此转移。“2020年之前,脱贫攻坚占主导地位,2021年至2035年、2035年至2050年,乡村振兴工作将要迈上两个新台阶。”周立指出,我国实施这种长期计划得益于体制优势,最重要的是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各地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大部分监测对象已经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下一步,监测对象要放宽、操作程序要简化、帮扶介入要尽早、退出环节要从严。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保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18亿亩耕地红线都会被提到。
去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这涉及耕地的保护、耕地的建设、耕地的合理使用,市场经济下,三方面之间存在冲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建房占地、乡镇企业占地、开发区占地、城镇化占地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人们重视。”周立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说,1997年我国提出实施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发力耕地占补平衡,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性指标。
“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可以种两茬甚至三茬,考虑到复种指数,18亿亩耕地对应的每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4亿亩。因此确保18亿亩耕地和24亿亩的耕种面积,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底线不会被突破。”周立表示。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徐家渡镇石源村,农民正驾驶农用机械在农田里劳作。
事实上,18亿亩只是一个概数,随着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长、营养需求升级、城镇化工业化占地增加,其实际指向也与时俱进,“十二五”时期为18.18亿亩,“十三五”时期为18.65亿亩。“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对耕地保护的目标在持续加压。不仅要守护好,建设好的耕地也不能滥用,不然要么保不住,要么保住了也是以劣补优。”李国祥坦言。
在周立看来,耕地保护并不意味着必然减少各种建设用地,关键在于怎样合理调配和利用耕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过去10年,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功能用地以及城镇建设用地也分别增加2.6亿亩、1.28亿亩。
耕地不能“有数量没质量”。《意见》第二部分以“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为题,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全程监管。管用途方面,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区分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不同类型,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挖潜力方面,将有条件的盐碱地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合理利用5亿亩盐碱地。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李国祥表示,有了土地资源,提高产量本质上还是要靠科技,在核心种源上避免被“卡脖子”。“我国专门出台了‘种业振兴’计划,包括种源调查、鉴定评价以及技术防御等,核心在于发掘优质种子基因,为农民增产、保粮食安全。”李国祥说。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中排第一。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迎来第5个年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工作重点是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意见》提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要做好三个着力: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着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第十六条‘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挥乡村多元价值。还有第二十七条的‘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提到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这是侧重于文化功能来说的。”周立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这些都为就业、创业和发展产业“三业”相连提供新的空间。
“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前还存在短板。”在李国祥看来,乡村产业发展当前面临品质不优、品牌不响等问题,可继续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保障农产品品质,优化消费体验。他也认为,当前的农产品销售更多要靠团购式的定销,但要在完善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上做好文章。
搭乘电商快车,直播带货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到将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
流量主播不俗的变现能力下,电商助农数据被不断刷新。商务部2月初发布的2021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
周立在福建和浙江走访发现,这里的淘宝村比比皆是,但他也发现近些年有两大垄断不利于数字乡村建设,一个是头部垄断、一个是平台垄断。周立表示,头部主播抽佣提成、收坑位费等使其赢者通吃,导致品牌营销被垄断。
有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直播带货市场接近2万亿元,前10个头部主播就占到了市场份额的55.75%。“这是一个头重脚轻的结构,头部主播垄断资源不利于乡村产业的生态和健康发展。”周立指出,农产品销售更要警惕的是平台垄断。“农贸市场、微店微商原本在农产品销售中是主流,电商平台的兴起意味着有人将无业可就、无业可创。所以还是要形成合理、健康的产业链。”
在李国祥看来,直播带货对于乡村产业来说需求是迫切的。“它既有宣传作用,也有信息放大的作用,要对虚假宣传、错误引导进行防范和治理,也要对主播或者直播带货企业进行监管,包括销售抽成的定价监管、税收层面的监管等,督促直播带货企业规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