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超算中心
■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此刻,新春带着新的希望、新一年的“开局”,抵达这座城市。
■ 春节前夕,四川和成都均已布下棋局——相继向“双碳”目标出手,明确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其中,一个共识是算力建设。两份《决定》(即《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不仅都提到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还分别明确了“建设国家级数据算力中心”“建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的目标。
■ 问题是,计算同样需要能源支撑,高密度算力往往对应着高功率能耗。如何保证计算的低碳?同时,计算又如何让城市更低碳?拥有庞大的计算能力,能实现“双碳”目标吗?
每年可节电5000万度 可供17000个家庭全年使用
前几天,《求是》杂志刊登了一张炫酷的液冷照片:液冷计算节点在暗室之中反射出金属的光辉,一些因液体沸腾带来的“气泡”正在跃动,极具科技感。
同样的技术,也应用于成都超算中心。
成都超算中心运行维护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成都超算中心在建设初期就充分考虑到了“双碳”问题,采用国际领先的浸没式相变液冷技术,该技术可以将服务器高效换热,PUE值最低可降至1.1以下,大大低于全球数据中心平均值,实现节能效果。
直观数据更能显示其“威力”:对比同等算力规模、采用风冷技术的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每年可节电5000万度,节省电量可供成都市17000个家庭全年使用。
目前,成都超算中心算力已达10亿亿次/秒,跻身全球超算前十。
关键是,如何让庞大的算力真正发挥低碳的作用?这也是过去几年间,成都市大数据集团总经理顾勤和团队正在探索的方向。
在顾勤看来,超算中心对“双碳”目标的贡献是间接的,通过资源集约化的建设,满足用户算力需求的同时,又避免因重复建设及设备更替带来的资源浪费。超算也不单单是算力的中心化建设,更是社会经济普遍发展的创新契机,甚至通过庞大的算力,帮助一座城市实现低碳发展。
自运营以来,成都超算中心先后为19个省市和600家用户提供了超算服务,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灾害预警、智能制造等30个领域,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成都科技创新发展的亮丽名片。
顾勤透露,目前超算中心将助力“智慧蓉城”建设,支撑“疫情综合防控”智慧应用场景,“城市大脑”和“天府蓉易办”等城市运管平台对算力的需求,多维度、深层次辅助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
成都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部负责人则透露了更多可能: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加速,超大型城市内涝现象,一直是职能部门的痛点和难点,原有城市内涝模型因算力制约,只能把城市划分成几十万个网格来进行模拟计算。“但网格太大,很多道路、河流、建筑信息容易被弱化,计算结果不够准确,无法满足职能部门需求。”上述负责人提到,未来该中心将发挥成都超算的算力优势,提升城市内涝预报精准度。
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将东部的数据流动到西部
去年,《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曾提出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其目标是,将东部的数据流动到西部,发挥西部数据中心的算力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存储。
事实上,“东数西算”的发展背景,来自于中国东部一线城市和部分西部地区的算力供求不平衡与供需失序。通过建立横跨东西的算力网络与数据存算一体化节点,可以有效调节中国算力供需,实现集约化、低碳化、中心化发展。
“西算”的一股重要力量正是成都超算中心。顾勤提到,“东数西算”不应该是一道把东部能耗放到西部的简单加减法题目,而应该是区位一体化、集成化探索绿色低碳数据存算能力的长期工程。
在用能方面,资源无疑是西部红利。除了天然的风力、光伏发电优势外,这里的年平均气温比较低,非常适合计算机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也提到,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
“东数西算”的另一个目标,在于深刻借助新技术发展,实现新型基础设施与新一代关键技术协同突破。这个维度上,“东数西算”必须与新需求、新技术、新产业紧密结合,实现解决老问题的同时构筑新价值。
顾勤强调,链接云计算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同频共振。依托成都超算中心引聚上下游高新技术单位,构建超算应用生态,赋能碳中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先进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势产业的升级和突破,提升成都市乃至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战略性项目的能力,实现超算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