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王林生教授 “蹲在自家客厅 专心致志进行麦穗脱粒”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一次偶然的抓拍,展现了育种科技工作者对农业的坚持与热爱。暑假到了,王教授和客厅的小麦怎么样了?
见到王林生时,他仍在忙着分析搬回家的小麦材料。对于自己在网上的意外走红,王教授很淡然:
“当时是我爱人不经意间拍的。对我来说,把小麦穗子带回家,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有好几年了。因为实验室,都是一些贵重仪器,麦子在实验室脱粒的话,会影响操作仪器的精密性,影响实验的结果。”
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麦子收获前后,是最忙碌的时刻。王老师要对上一年种植的小麦单株及时地选择收获,再进行脱粒,还要对小麦的抗病、抗灾、抗虫等进行性状分析,挑选“潜力股”。正因为如此,王林生选择把小麦材料带回家:
“每一粒小麦都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品种。每年麦子丰收后,都是一段争分夺秒的时间,麦子比较湿,你不拿回家晾干脱粒的话,损失会更大!所以我家里客厅、阳台、厨房、卧室摆的都有这个麦穗子。”
如今,已是暑假,王老师依旧忙碌在育种一线。
在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试验田的临时仓库里,堆满了一袋袋小麦,它们已经被整理好,贴上各种备注标签,等待下一季的播种。
这些我们眼中的小麦,王林生称它们为“品系”:
“没有审定的品种,我们统统叫品系,这些都是高代品系,从配置杂交组合一直到现在,每一个材料都在6年以上。我们搞杂交育种,就是要选择结合双亲优点的材料,抗病、优质、高产,把有缺点的统统给它淘汰,确保不能具有明显的、致命的缺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
而育种,是一项枯燥和耐得住寂寞的工作。
选种、收获、测试、再种、再选、再测试……一个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大面积示范推广,平均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有时还要面临随时而来的失败考验。
从42年前选择农学专业开始,王林生就开启了与小麦为友、和田野为伴的日子。
别人眼里风吹日晒、万般辛苦,都抵不过他发现一个小麦好材料的兴奋快乐。
“我来自于农村,祖辈也是农民,我们河南是一个小麦种植大省,又是一个育种大省。中国人,要端牢自己的饭碗,尤其是要装好中国粮。作为一个育种工作者,我责无旁贷。”
目前,王林生主导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科大1026”,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指导性种植计划主导品种,连续多年在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多点大面积大田种植,其他的多个品种也都进入国家绿色优质品种审定试验程序。
在小麦育种这条路上,王林生还有更多的期待:
“除了强筋、弱筋以外,我们还有一些功能小麦就是特色小麦,这份小麦主要是满足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维生素缺乏者。我们育种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绿色,吃得安全。”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每个人都了不起!
你的样子,是深耕不辍,育好中国良种;
你的样子,是不忘初心,装满中国粮仓;
你的样子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