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铺是什么呢?是承担起百年客运重任的码头,是承载城市发展梦想的地方,是停泊人生、却又不断启航的港口,是上海由小渔村到大都市的见证者,是黄浦江两岸绝美景光的衔接纽带,是承接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
这段对十六铺码头的生动介绍,是上海海事大学E路同行实践队队员们做的“航运文化地标漫记:从历史走向未来”之十六铺码头中的一段文字。
实践队走访拍摄的上海航运文化地标合集
今年暑假,上海海事大学E路同行实践队的队员们一起用脚步丈量上海航运发展之路,实地探访上海的航运文化地标,结合所学专业投入研究“航运文化那些事儿”,在“海味”暑期社会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
实践队成员主要来自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管理专业,总共10期系列寻访,他们去了不同的航运文化地标:董家渡、北外滩、船厂1862、上海码头号子展厅、十六铺码头、洋山海员俱乐部、海关大楼、宝山烽堠碑、吴淞商船纪念碑等上海特色航运地标。“上海港口发展的见证——十六铺码头,中国航运第一御碑——宝山烽堠碑,上海开埠以来最早形成的城区——董家渡……这些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如今依然存在,承载了一辈又一辈上海人的记忆,见证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实践队队长朱琦同学说。
实践队队员在航海邮局拍摄视频
寻访上海航运文化地标是上海海事大学与航海邮局合作的“云地标”项目的主要内容,发挥航海院校学生的专业优势,从党史、上海航运发展史的角度,实地拍摄航运文化系列视频,制作实践地专题推送,参与绘制航运文化地标地图并完成相关的历史资料收集工作。实践队指导老师孙领表示,通过搭建“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平台,依水而生、以通为本的航运文化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受制于地理位置,而同学们也在寻访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继承和传播优秀的航运文化。
实践队参与制作的上海航运文化地标手绘图
(图片由上海海事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