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全国水产南繁种业发展论坛暨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推介会在文昌举办。我国如何打赢水产种业翻身仗?是论坛期间与会院士、专家共同讨论的问题。海南作为我国水产种业的“南繁硅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院士、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海南已形成罗非鱼、金鲳鱼、南美白对虾等多个水产品种的繁育生产能力。同时,随着海南(文昌)渔业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海南水产种业“南繁硅谷”将迎来新的春天。
依托环境优势
引领渔业转型升级
在冯家湾产业园渤海水产项目第1栋养殖厂房。今年3月底,南美白对虾成为入住的第一批“客人”。
这里有什么特别?渤海水产项目负责人胡绍令介绍:“这里的南美白对虾作为种苗,主要销往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等养殖大省。”
胡绍令介绍,南美白对虾对自然气候的要求十分苛刻,自然温度要保持在28摄氏度以上才能够生存。南美白对虾作为国民餐桌上经常食用的一道菜,市场需求量大。但一直以来,其种苗基本依赖进口,“只有掌握了种苗供给,才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海南的气候,有着发展水产种业的天然优势。”
“全球每养殖5条鱼,就有3条来自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介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养殖水产品约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而国内约80%的水产品来自养殖。
“海南省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水产南繁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苗种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认为,冯家湾地区是文昌市海水养殖的重点区域,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先后吸引了一大批技术领先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国内顶级的研究院所入驻,构建了水产苗种育繁推一体化的体系。其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正在带领海南渔业的转型升级,为海南水产南繁育种注入发展的新动力,并将对海南水产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破除发展限制
提高品种研发创新能力
种业翻身仗,是海南乃至我国的水产种苗产业发展新机遇。但机遇之中,还伴有不少需要多方共同克服的困难。
“海水鱼类新品种的培育还存在着短板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指出,我国目前养殖的约60种海水鱼类品种中只有8种鱼类拥有新品种。新品种数量的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国家食物安全的需要,且大多数新品种主要采用杂交和群体选育等传统育种技术,主要是针对生长性状进行选育,尽管生长速度得到提高,但具有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的突破性新品种很少,难以支撑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陈松林认为,要进行鱼类基因组测序,通过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分子育种,可以解决产业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对于我国水产育种与种业目前存在着种质资源家底不清、育种创新能力不强、个别引进种核心种源受制于人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认为,现代种业的发展过程中,良种选育是核心,应以科技为主导;市场推广是关键,应以市场为导向;苗种繁育是基础,应以企业为主体。
与此同时,海南省在养殖的过程中,也出现部分苗种繁育基地与生态红线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空间布局要求不符,面临着清退、拆迁等困境。
受技术优势不突出,水产种苗生产基地存在用地不稳定、规模小、标准低、生产同质化现象严重,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力量分散、育种方法和技术模式落后,良种良苗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水产种业发展存在瓶颈,无法发挥海南作为南繁水产基地的作用。
对此,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会长蔡春有建议,海南省应该尽快成立水产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水产种业发展途径、水产南繁基地建设内容和规模、水产种业体系和运行机制等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要让水产种业尽快享受到南繁科技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产业链培育、品牌影响力提升、资金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蔡春有表示,海南要加大对水产种业科技的持续投入,设立水产南繁种业科研专项,提高水产种业良种选育、新品种研发创新能力,重点围绕主导水产养殖种类,针对高产、抗逆、优质等主要生产性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种业创新科技成果,并进行产业化转化。
构建产业体系
培育种业领军企业
此次论坛期间,海南(文昌)渔业创新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为 “水产种业人”再添信心。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文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充分发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文昌市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三方共同成立该中心,旨在扎实推进海南省渔业现代化,加快南繁水产种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在海南省的转化推广。
“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互利互赢”“共谋发展”,一个个关键词表明,在多方助力下,海南通过平台搭建、科学研究、科技支撑等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努力促进渔业生产园区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委省政府将种业列为‘海陆空’三大未来产业之一,举全省之力高标准推进‘南繁硅谷’建设,为水产南繁种业发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创造了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