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麒麟区坚持知行合一,突出学史力行,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困难事、烦心事,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就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茨营镇团结村“巧媳妇专业合作社”就是麒麟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合作社的成立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蚕农、绣娘等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截至2021年10月,“巧媳妇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近60万元。
整合资源,打响产业“特色牌”
“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离家远,照顾不到老人和小孩,后来听说有手艺会刺绣的妇女们在农村老家也能挣钱了,就从外地回到了老家,以前没有想过靠刺绣、制衣还可以养家,现在靠帮别人加工衣服挣了钱,还可以抽空种地,照顾家人,不用背井离乡,真好!”茨营镇红土墙村的张荣招说。走进张荣招的家中能看到很多彝族特有的绣品和民族服饰,张荣招16岁时就跟着家里的嫂子学刺绣、做衣服,从小耳濡目染下,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绣娘”,各地都有慕名来找她帮忙加工制作彝族服饰的。张荣招在家中刺绣
张荣招在家中刺绣
像张荣招这样会刺绣,懂手艺的妇女,茨营镇还有很多,为了让留守妇女、年轻人就近获得收入,解决“出去顾不上家,在家养不了家”的问题,茨营镇团结村妇联主席龚粉珍发起成立“巧媳妇专业合作社”,通过居家化生产、专业化培训、品牌化经营、订单化销售,生产手工蚕丝被、蚕丝马甲、刺绣制品等产品。近年,茨营镇依托自然条件优势,打造了栽桑、养蚕、收购、加工、缫丝、桑枝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整合村组区位、技艺优势,制定“巧媳妇+”品牌发展计划,创建“巧媳妇+蚕丝加工”“巧媳妇+民族特色刺绣”“巧媳妇+特色农业”“巧媳妇+手工编织”等品牌,推出灯罩、灯盏花手工茶、草编彩桌等“一村一品”系列,发展了包括丝艺、竹艺、布艺、串珠、钩编、绳艺在内的10余种手工工艺,延伸产业链条,打响了产业“特色牌”,通过小产业,带动大发展。
“巧媳妇合作社”社员制作绣品
引水入渠,激发产业“续航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茨营镇引进江苏华佳集团,投资8600万元在茨营新建蚕桑示范基地2100亩,建设工厂化蚕房7间6000平方米,开启了机械化栽桑、工厂化养蚕新模式,截至目前,茨营镇桑园面积达2.8万亩。
除了规模化、集约化的蚕桑养殖,茨营镇还有1200余户蚕农,为了更好地服务蚕农,茨营镇有针对性地在当地开展了培训、二次补贴、方格簇更新、升温补湿器等先进技术服务的推广,在每个村委会聘请一位具有一定技术的人员作为蚕桑养殖的辅导员,深入各村指导农户蚕桑养殖。江苏华佳集团每年会集中组织工人开展3到4次蚕桑养殖技术培训。团结村“巧媳妇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能手则利用晚上农闲时间到农户家中,教大家蚕具消毒、桑园地防虫治病、蚕种选择等蚕桑养殖知识。蚕农的生产技能不断提升,蚕桑产业亩均收益达7000元左右。
蚕桑制棉
党建引领,增强产业“内生力”
为解决蚕桑产业小而散、无组织的情况,茨营镇依托合作社、农业园区等组织,成立党支部,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内生动力。茨营镇农业园区联村党委成立了蚕桑产业党支部,吸纳蚕桑养殖主产区的7个村(社区)科技人员加入党支部,构建“党支部+公司+产业+村级合作社+蚕农”组织化体系,通过订单化销售形式将蚕农生产的蚕茧集中销售,有效解决收茧量小、价格低、支付不及时等问题。团结村委会依托“巧媳妇专业合作社”,成立“巧媳妇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支部密切联系当地企业,根据企业阶段性、季节性务工需求,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和法制培训,提升妇女专业素质和法制意识,同时开展丰富的支部活动,使合作社成为加强党员管理、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粘合干群关系、调解矛盾纠纷、基层文明实践新阵地的综合服务体。近年来,“巧媳妇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为当地解决矛盾纠纷150余次,巧媳妇合作社模式已成为地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发展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