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保护为主,中央财政也设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更多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靠发展才能传承,希望国家设立一项非遗的发展专项资金。”
3月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团小组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提出建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杨昌芹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非遗传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非遗产品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而目前基层非遗的情况是:未形成产业化、市场打不开,生存有困难。”
一条建议,引起现场代表热烈讨论。
“这几年和非遗传承人合作,说实话,真的不好卖。”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万山区万山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华茜接过话,“非遗产品很多是手工制作,成本高、价格也相对高,非遗和市场结合,必须要降低成本。”
对此,杨昌芹认为,应该把非遗元素融入时代审美,让非遗被世人所接受。“能不能加强与高校设计院校合作,让学生到我们这里实习,与我们共同创新。”
代表们对杨昌芹的观点表示赞同。
“非遗产品有两个价值需求,一个是艺术的价值需求,把它作为艺术品;一个是实用需求,把它作为使用品。实用的价值需求就一定要实用的价格让大众去接受。”主持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蓝绍敏说。
“我们贵州大学领个题,组织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们去调研,怎么在保护中开发、发展非遗。”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
“如果非遗产品用的人多了,会产生一个消费群体,追求其中手工的、高品质的产品。”蓝绍敏说。
“我们和上海的美术院校合作,他们有设计理念,我们有手艺,他们完成了毕业作品,我们也降了成本,这些方式效果都不错。”杨昌芹说。
全国人大代表、工信部科技司司长刘多也参与了讨论。她认为,非遗只保护而不用,最后就会失传。“产品没有标准化,只能作为收藏品。要实现标准化、工业化、产业化,成本才能降下去,非遗才能发展壮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非遗传承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宋宝安表示,会后与杨昌芹、华茜对接,商讨合作事宜。
杨昌芹说,会后要去各地调研,考察非遗传承发展具体情况,提出更好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