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热点 非遗活动 非遗人物 非遗技法 非遗遗产 中国非遗

委员故事|魏春荣:六百年昆曲而今更鲜活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政协网
魏春荣:北京市政协常委,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副主任,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

委员故事|魏春荣:六百年昆曲而今更鲜活
魏春荣:北京市政协常委,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副主任,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第一次见魏春荣,她一身浅粉色花帔,化身昆曲《牡丹亭》中,因爱而死、因爱而生的杜丽娘,行腔婉转,水袖翩然,美得如梦似幻。

2023年是魏春荣工作的第34个年头,也是她成为政协委员的第6个年头。从几年前开始,为了更好地传承昆曲,她开始往不同方向发力。

说起来,见过魏春荣好几次,在排练场、剧院、戏曲论坛现场……每次都是不同的地方,最近一次是在北京市两会。此时的她格外严肃,与舞台上娇滴滴的魏春荣大相径庭。显然,她对履职中的自己与工作中的自己要求一样——不允许出现一丝失误。

肩负责任细致向前

今年恰逢换届之年,在会场见到不少新朋友的魏春荣,感慨地与记者谈起了5年前刚成为政协委员的自己。“当时,作为一名新委员,我内心十分忐忑,不知道具体要做些什么。”那一瞬间,从她眼中,我捕捉到了她2018年时的迷茫。正如魏春荣所说,政协委员这个角色,对于一名戏曲演员来说确有难度,远不及在舞台上学一出戏那么迅速。“第一年我拿着政府工作报告翻阅,跟平常拿剧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以前我需要对演出的每一场剧目负责,现在我更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负责,我会努力承担好我肩上的责任。” 政协委员的身份让魏春荣更加注重观察,也让她平添了许多社会责任感。“学戏也要观察,但主要是观察人。现在我更多的是观察环境、观察社会,希望可以用政协力量去帮助更多人。” “戏乃细也,就要细微之处见真章。履职时,同理。”这是魏春荣在与我交流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对戏曲和履职有自己一番见解的魏春荣,第一件提案提了什么?“我的第一件提案,是受老师——已故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的启发而成,蔡老师也曾是政协委员。”魏春荣回忆,当时,蔡瑶铣发现北方昆曲剧院后备力量匮乏,老艺术家们年岁已高,没有新生力量注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于是蔡瑶铣写了一件提案,提出促进戏曲学院招收新昆曲学员。 一个人的成功,远不够壮大一个行当;一出剧的热度,远不够捧红一门艺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昆曲都是“寂寞”的。在昆曲传播过程中,魏春荣感受颇深。“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戏以人传’。” 在调研中,魏春荣发现了许多问题:“昆曲的传统剧目有700多出,如今舞台上常演的剧目不足100出。剧目是一个剧种的根本,恢复这些剧目,不仅要靠在职从业者的努力,更要靠众多退休老艺术家的传承与教学。国家现在对文化自信非常重视,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去执行。” 在蔡瑶铣多年呼吁的基础上,魏春荣提出了《扩大传统剧目展演范围,加强昆曲从业人员梯队化建设》的提案。 谈到重拾传统剧目,魏春荣十分激动:“老艺术家不仅须包括现有的‘非遗传承人’,还应包括众多长期淡出舞台、以教学为主的艺术家们,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更多传统优秀剧目薪火相传。”她认为,除老艺术家本身传承下来的剧目,更应该鼓励有能力“修旧如旧”、具备“捏戏”的长者根据曲谱恢复部分失传剧目,增加老艺术家的教学收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履职渐入佳境的魏春荣在2019年两会上提交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助推昆曲艺术传播》的提案。她介绍,该提案灵感源自她曾与大数据公司合作的一个项目。当时,大数据公司为她“量身定制”了几场戏曲演出,用互联网方式运营“郎园剧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传播效益。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对昆曲进行传播,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同时也是完全可行的。”魏春荣坚定地说,互联网运营的演出摒弃了传统的宣传手段,以互联网社群宣传为主导,用线上社群推动线下活动,通过多元化网络载体进行线上直播及同步互动,使演出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全新的观戏体验。整个演出的筹划,也基于大数据洞察分析,从原点人群到目标人群,精确画像、锁定数据渠道;确定规模和票价,使用众筹完成票务整合;建立数据驱动的策划、执行演出新模式。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

此外,想全方位传播戏曲文化的魏春荣,在成为政协委员的第二年,开始担任导演一职。 剧院的年长者告诉我,魏春荣进入状态很快,刚成为导演不久就创新了一个排戏“窍门”。她在吸收老戏精华、尊重昆曲规律的基础上,压缩老本子剧情的时长,用大量细节铺垫,兼顾剧情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人物塑造更加饱满,故事层次更加丰富。“戏剧是一种载体,观众对其承载的情感或思想的理解,来自情节的每一个转折、演员的每一个眼神、场景的每一个变化等千百个细节之中。”2019年,魏春荣首次执导的作品《焚香记》在北京公演。 提起《焚香记》,很多票友并不陌生。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焚香记》多次被各类地方曲目改编上演。为了将老戏唱出新意和水平,让新观众“坐得住”,让老观众不失望,魏春荣和团队花了不少心思。 据排戏的演员说,排练场里的魏春荣会一直紧抠唱词、走位和动作。有次,她对当天女主角的状态不满意,因为在锣鼓点响起时女主角没有及时反应走位,魏春荣当众高声呵斥,不留情面;排练中,她几次叫停并指出演员的问题,更反复起身亲自示范,作为导演的她充满生人勿近的气势,只要她张嘴说话,偌大的排练厅里瞬间悄然无声。魏春荣却不会在此时顾忌“同事情谊”,她早已背下演员的每一句词,在整场的低声跟唱中做好随时纠正的准备。 “如果我们的作品不够水准,给观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反而会拉大昆曲与观众、市场的距离。”魏春荣说,改编内容要符合昆曲传统,身段编排要符合角色身份,唱腔念白要符合行当要求,场面调度要符合表演规律,件件都非易事。 昆曲讲究曲牌,曲牌是曲的艺术,也是词的艺术,其文本的文学性,赋予了它高于一般戏曲种类的独特审美特点。让这一古老剧种在古今之间巧妙而富有创造力地发展,是昆曲人的历史使命。做好传承和发展,让昆曲在现代社会焕发活力,影响更多人,这是魏春荣的目标。 在与魏春荣的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几十年来她与昆曲的“如影相随”已使她化作昆曲的一部分。她用一件件提案、一次次行动,延伸昆曲艺术的触角,促进昆曲艺术与新兴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助力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播、传承。 曾听人说,昆曲是博物馆艺术。但在魏春荣眼中,我看见,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更加鲜活。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3月21日第08版) 记者:陈姝延


关键词:魏春荣,昆曲,剧目,戏曲,提案,艺术,数据 责任编辑:赵军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