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热点 非遗活动 非遗人物 非遗技法 非遗遗产 中国非遗

林建军:一颗倔强的心刻画莆田木雕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刘尚君
1979年,林建军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经济条件有限,1995年初中毕业后,在盐场工作的父母无力承担他与弟弟妹妹的读书费用,学门手艺成了他唯一出路。

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四大木雕流派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用作装饰建筑、佛像雕刻。它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以立体圆雕、精微透雕、建筑木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几十年磨一剑,挖掘并且恢复了莆田精微透雕技法,撰写世界第一部精微透雕艺术专著,用自己的坚持和作品发声,让莆田精微透雕站上了世界文化舞台。

  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林建军

1979年,林建军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经济条件有限,1995年初中毕业后,在盐场工作的父母无力承担他与弟弟妹妹的读书费用,学门手艺成了他唯一出路。

林建军的姨妈是莆田工艺界的大师,林建军在寒暑假也常去看她雕木雕,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林建军才得以在当时机会寥寥的情况下拜得名师,成为一名木雕学徒。 

学习木雕绝非易事。林建军认为,雕木雕不存在“好不好玩”这一说,因为它有着一套极其严谨的创作流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其难度丝毫不亚于那些复杂方程式和拗口的古文。”

16岁拿起雕刻刀具,林建军在精微透雕行业里一坚持便是数十年。

雕刻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件作品少则一两月,多则花上五六年也十分常见。并且精雕微透雕不仅周期长,原材料成本也非常高昂,在作品完成之前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若没有经济实力和客户订单将难以支撑下去。雕刻创作的过程要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枯燥,常常几个小时坐那儿全神贯注。

精微透雕不仅考验的是雕刻的功力,还需要融汇贯通很多知识,手艺人必须不断去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能赋予自己创作灵魂,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和感染力。用林建军的话总结,即“动手重要,动脑更重要。”

  作品《红色娘子军》

这件《红色娘子军》作品,光造型设计就耗费了林建军整整三年时间,前前后后更是修改了无数次。为了使作品造型无限贴近原型,林建军专门请教了专业的芭蕾舞者,在指点之下又对细节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精进,甚至连人物表情、脚落地的姿势都必须“较真”。林建军眼中,没有形似神似,只有形神并济,才接近他的标准。

精微透雕作为莆田木雕最独特的一部分,如何将它与时代、与世界联结起来,也是林建军一直探索思考的事情,他为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作品《事事如意》

林建军曾耗时三年打造了一款名为《事事如意》的作品。他在作品中雕镂了56只狮子,蕴含56个民族是一家、国泰民安之意,其中的如意、灵芝、钱币等,象征财源广进、事事如意,创作过程可谓精雕细琢、吹毛求疵。2017年,林建军创作的13件作品亮相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事事如意》受到了外国元首的高度赞誉。精微透雕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林建军的雕刻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国家级金奖。他本人也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作为新时代的工匠,林建军表示,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老一辈人留下来的技法,更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只有不断潜心学习,精益求精,时刻保持一颗“倔强”的心,才能让这份民族性的瑰宝历久弥新。


关键词: 责任编辑:赵军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