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热点 非遗活动 非遗人物 非遗技法 非遗遗产 中国非遗

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璀璨非遗 领创未来

发布时间:
来源:大河网
2月22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河南日报主办的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结果在郑州揭晓。

2月22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河南日报主办的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结果在郑州揭晓。王素花、李树建、王君子、张喜钦、高丙建、陈炳、李志顺、王爱琴、畅杨杨、姚芳雨等10位非遗传承人入选。

“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在河南非遗领域尚属首次,既是河南非遗传承振兴的创新之举,又是贯彻落实我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具体举措。

活动以“璀璨非遗·领创未来”为主题,聚焦2021年度优秀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总结河南非遗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验和成效,推选出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创新性、贡献性非遗年度人物。通过对这些优秀典型人物的宣传,讲好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期推动非遗融入时代,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活动自1月21日启动以来,吸引了全省近300位非遗传承人积极报名参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报名征集、专家初评,确定了30位候选人名单。最后,结合网络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从30人中确定了10位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此次推选出的非遗年度人物,既有久负盛名的领军人物,又有正当盛年的中坚力量,还有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必将推动非遗融入时代,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

王素花 国家级非遗项目汴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个颜色可以过渡得再自然些。”“要注意绣出房屋的前后层次。”在开封东郊一个干净整洁的院子里,今年86岁的王素花在刺绣车间内来回走走看看,时而给绣工们做指导,时而坐在绣台上绣上一阵子。

只要拿起绣针,王素花老人原本僵硬的肢体便开始活泛,动作瞬间轻盈起来。她说:“刺绣就是我的生命,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传授更多的人。”

从1957年进入开封汴绣厂,王素花老人从事汴绣60多年。这个院子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刺绣厂和培训学校。为将汴绣发扬光大,她跑遍周边地区农村和厂矿,招收家庭经济困难的农家女孩和下岗青年女工,接收社会残障人士,免费培训绣工2000多名,从而带动了近万人就业。

汴绣起源于宋代,多以历史名画为题材。1959年,王素花和她的姐妹们创新十余种针法,绣制完成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献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成为汴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作。

针下乾坤大,线中日月长。王素花始终致力于汴绣艺术的挖掘创新,从未忘记琢磨创新针法,成为公认的汴绣拓展者,被誉为“汴绣皇后”。

专家点评

炉火纯青,汴绣皇后。挖掘继承传统刺绣艺术,首创“汴绣”《清明上河图》献礼国庆,世人瞩目。汴绣版《洛神赋》《百鸟朝凤图》等屡上锦缎,古韵新辉。古稀创办宋绣博物馆,不老传奇;常年帮助困难群体,德艺双馨。

潜心研制终得“天青”

王君子 国家级非遗项目汝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透过这句民间俗语能清晰地看见昔日清凉寺一带陶瓷业发展的兴盛场景。

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土生土长的王君子,从小对汝瓷文化情有独钟,也有机会得以接触到真正的宋代官窑汝瓷残片。这些残片看起来青如天、白如玉,让王君子为之着迷,他希望能够保护传承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为了掌握釉料配方技术,王君子多次拿着保存的宋代天青釉瓷片到郑州、北京的科研院所进行成分分析。而为了配制釉料,他跑遍了家乡方圆几百公里的大山。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终于破译烧制宋代天青、粉青等釉色的“密码”,相继研发出汝瓷作品上百种,名扬海内外。

“我要把汝瓷技艺传承下去,还要把宝丰汝瓷产业做大做强。”王君子说。王君子从2002年开始招徒授艺,目前他的徒弟已有80余人,大多数已经建窑烧瓷。同时,带动村里的汝瓷生产,清凉寺村的汝瓷家庭作坊从他一家发展到20多家。

专家点评

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热爱汝窑烧制技艺,探索完善祖传汝釉配方,其汝瓷作品入古出新,获奖无数,被誉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汝瓷内含秀而静穆”。理念新颖,将汝瓷融入现代时尚生活;己立立人,带动全村汝瓷生产,声名远播。

创新釉方窑变万彩

高丙建 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楚楚动人的淑女瓶、安静祥和的和平樽、诗意盎然的太白樽……到访过禹州神垕镇金鼎钧窑的人,都会忍不住惊叹高丙建钧瓷的造型与窑变的神奇。

高丙建说:“作为一名神垕人,总有难以割舍的钧瓷情缘。”为此,他在2009年创建了金鼎钧窑。从一开始他就将产品定位为高、精、尖,融合南北瓷区的造型特点,不断研发出新器型。其作品既有唐代的凝重,又有宋代的素雅;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南方的灵秀,将钧瓷制作工艺推到了新高度。

此外,他研制的混合釉使器物同时呈现“鹦哥绿”“蚯蚓走泥纹”“钧花釉”的窑变效果,并独创“星瀚釉”,釉色表现天空上的点点繁星,重在呈现星辰浩瀚的视觉效果。他还根据不同的造型,选择不同的釉方,并根据某一种釉的窑变效果选择合适的器型,力争达到釉与型的完美结合。其柴烧作品器型大且有新意,釉色别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

高丙建说,下一步将加快钧瓷文化体验游基地建设,新建6座传统窑炉和出窑仪式观赏台,让公众参观钧瓷出窑仪式、参与钧瓷手工制作、观摩钧瓷烧制的过程,从中体验钧瓷之美。

专家点评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根植传统突破传统,以柴烧钧瓷为基础,以高精尖为目标,融入现代钧瓷的主题设计,其作品四次入藏国博,七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2021年为上合组织制作国礼钧瓷《上合樽》。

坚守匠心振兴豫菜

李志顺 省级非遗项目长垣烹饪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清代末年,长垣当地有名的餐馆‘二合馆’,就是我家祖上开的,而我爷爷也是名厨。”李志顺说。

在家人的支持下,李志顺十几岁就练就了切菜、配菜、调味、掌勺等扎实的基本功。后来,他师从有“当代国厨”之称的侯瑞轩,学习国宴菜制作,并将国宴菜引入河南融合当地特色,其所制做的

“珍菌佛跳墙”“状元辽参”被评为河南名菜。

2013年,李志顺重新启用家传老馆子的名号“二合馆”,开设吊汤传统技艺活态经营饭店。“有些豫菜做法繁琐,成本高,利润低,很多餐馆不愿意做,但是这些菜不能就因此断了。”李志顺说。比如,篦扒、葱椒炝、糟熘、托烧等这些市面上难以见到的烹饪方法,却是李志顺和徒弟们每天在重复的“功夫”,希望客人能够品尝到地道的传统豫菜。

在厨师队伍的建设上,他要求厨师不但会做菜,还要能写能讲,懂营养搭配,很好地推动了豫菜的振兴。如今,李志顺桃李满园,有些徒弟已是河南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斩获中华金厨奖等大奖,成绩斐然。

专家点评

守质味适中、五味调和之道,展豫菜经典、国宴风华之魂;根植厨乡厚土,师承名师绝技;传承厨艺,推动豫菜传统技艺活起来;坚守匠心,培育河南新锐厨师走出去。堂名二合,食养结合引文化入馔;心系河南,孜孜不倦为豫菜振兴!

一把剪刀大千世界

畅杨杨 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畅杨杨便对着手机直播镜头开始了他的剪纸创作。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剪出了最近火出天际的“冰墩墩”。从事剪纸近20年的他,对于脱稿剪纸、快速创作的技法早已驾轻就熟。

90后、男生、剪纸,这三个看似格格不入的词汇却在畅杨杨身上完美融合。从幼年记事开始,奶奶对于畅杨杨的剪纸启蒙,他一直都没有忘记。因为喜爱,上初中的时候就

开始剪刀不离手,熟练掌握了传统民俗剪纸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艺。

2010年,畅杨杨机缘巧合下参加了一场剪纸比赛不仅获奖,还结识了许多剪纸大家,从此坚定走上剪纸事业道路。十几年过去,畅杨杨在洛阳已拥有几家剪纸店面。

他从未停止过对剪纸艺术的探索和追求,结合青年人审美需求,把剪纸融入肖像、服装、灯具、茶杯等物品,让传统技艺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备受年轻人群的喜爱。如今,畅杨杨成了知名的非遗“网红”,通过抖音平台把剪纸产品卖到全国甚至海外。

“剪纸是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建一个陈列馆,让更多人了解剪纸,更多年轻人爱上剪纸,把这门古老的艺术好好传承下去。”畅杨杨说。

专家点评

出身剪纸世家,当代非遗“网红”。由爱好到职业再到城市开店,由剪纸而文创独具特色。聊斋剪纸拓展传统技法,肖像剪纸融入现代生活。一把剪刀,“剪”出全国乡村文旅能人等荣誉称号。

扎根人民戏比天大

李树建 国家级非遗项目豫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树建生命在、艺术在、责任在、观众在。坚持扎根人民,戏比天大。在戏曲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豫剧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李树建在公开场合无数次许下这样的承诺。

千金一诺,言出必行。从农村到城市,从走出省外到走向国际,从戏曲进校园再到触网新媒体让老戏曲新传播,李树建不负众望,带领豫剧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青年,把河南豫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树建长期合作伙伴、著名剧作家陈涌泉说,继常香玉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把豫剧唱响了全国后,李树建又率领新一代艺术家把豫剧唱响了世界。至今,李树建带着《程婴救孤》《清风亭上》等剧已演遍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就在去年,年近六旬的李树建首次挑战武戏,在新剧《义薄云天》中饰演“关公”,无论在家、排练场还是在出差的酒店,他都在思考着关公的动作,随时随地练功。该剧一经推出好评如潮,与《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构成了“忠孝节义”的完整体系。

专家点评

忠孝节义,四部新曲。根植豫西调传统,推陈出新,创作《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屡获殊荣。七上春晚,两夺梅花,荧屏出彩、网络爆红。为豫剧走向现代、走向青年、走向国际,作出突出贡献。

古法经络手指如针

张喜钦 国家级非遗项目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诊治精巧,速效功宏,安全无创。”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四代嫡系传承人张喜钦说。

张喜钦告诉笔者,他现在每天接诊50人次左右,日常诊断以触诊为主,四诊结合(望、闻、问、切),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病变部位,结合自已临床经验获知病症信息诊断疾病。“一位有经验的医生,就是通过手与患者的病症交流对话。”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由清末光绪年间的民间郎中张二春先生所创,是运用特有手法点按穴位诊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把人体十二经络循行路线上关键穴位与气血运行结合起来,按照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的原则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调解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对颈椎腰疼、肠胃病等疗效尤为显著,有力地充实了我国传统医学宝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张喜钦带领下,张氏家族破除家族内部传承壁垒,广泛培养学徒,目前已建立老中青人才梯队。同时,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经络收放疗法和中医的传承推广工作,造福无数百姓。

专家点评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出身偃师中医世家。手指如针,打通十二经络;穴位治疗,调理五脏六腑。数代传承,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发扬光大;金针度人,广收弟子杏林传承有序。妙手仁心,经常校园社区义诊义讲;助力抗疫,网络开办保健操平台。

以拳传承拥抱世界

陈炳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太极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月1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在焦作宣告成立,陈炳当选中国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

“中国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太极拳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科学研究、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等工作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优服务,助推太极拳更好走向世界,惠及全人类。”

陈炳出生于太极拳名门世家,6岁起随叔父陈小旺、陈小星习练家传拳械,深得真传。结合自身所学,曾创编焦作体育教材《陈氏太极拳》,创编有陈氏太极拳和谐十三式、陈氏太极拳放松功等精炼高效的现代太极功法,令人感叹“原来太极拳还可以打得这么美”。而他在太极拳申遗宣传片的惊艳亮相更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7年,陈炳在陈家沟创建“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除了培训学员传授拳法外,还时常组织各地的陈式太极拳爱好以及广大民众参与太极拳运动。此外,常年授拳于全国各地及美国、法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不遗余力地将太极拳推向世界。专门设置太极基金会,常年为困难青少年提供帮助。

专家点评

阴阳平衡,内外兼修。陈家沟钟灵毓秀,太极拳陈氏为源;系出名门习练家拳,学艺名师功夫精湛;编辑教材惠及太极爱好者,传艺五洲传播中华武文化;扶贫济困率弟子义演捐助,澳门展拳倾真情宣传河南。

独特设计土布不“土”

王爱琴 省级非遗项目王氏老粗布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氏老粗布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需要经过轧棉、弹棉、抽线、纺线、织布等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很契合人们当下崇尚自然的生活观念。”2月18日,王爱琴接受采访时说。

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氏老粗布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在清代曾作为贡品。其主要是在婆媳之间代代相传,到了王爱琴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传承人。为了传承发扬王氏老粗布制作技艺,王爱琴创办憨婆婆纺织文化园、王氏老粗布制作公司,先后培养了3万余名老粗布制作技艺人才。同时,通过“园区+公司+农户”的模式,帮助万余名农户脱贫致富。

土布遇到新时代,再“土”也能出新彩。在王爱琴看来,要想得到市场的青睐,不仅要品质过关,产品“颜值”也很关键。为此,她将王氏老粗布融入独创设计,打造了“中国梦·黄河情”系列产品,风格多样,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今,“憨婆婆”产品畅销国内外,年产值达数千万元。

这两年,王爱琴还投入500多万元创建了中原纺织文化博物馆,通过纺织实物、场景复原、图文等方式,清晰再现数千年来中原地区纺织文化的变迁。

专家点评

敢将十指巧,粗布织嫁衣。王氏老粗布,上溯至明代。工序几十道,成品做嫁衣。传承老绝技,系统创新机。创办文化园,培训三万人。公司加农户,脱贫靠非遗。纺织博物馆,非遗绽美丽。融入黄河情,织出中国梦。

舌尖非遗六代传承

姚芳雨 省级非遗项目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和面、揉面、盘面、绕面、饧面……今年27岁的姚芳雨几乎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工序,可她从未觉得这样的生活枯燥。

同龄女孩都喜欢逛街购物看电影,她却独爱厨房这一方天地。在她心中始终有个信念:“要传承好祖传的空心挂面技艺,把百年美好味道延续下去。”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末年的山西省洪洞县苗氏,距今已有100多年。民国初年,苗家逃荒至周口,落户当地以制作空心挂面为生,并带动当地许多村民学习该项制作技艺。这项技艺在周口市川汇区已口耳相传至第6代。

姚芳雨母亲苗桂芳因为想做出父亲心心念念的手工挂面,重拾失传30年手艺。让她想不到的是,女儿姚芳雨大学毕业后,自愿担负起传承挂面技艺的重任。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繁杂,用料讲究,需经过至少12道工序方可完成,姚芳雨母女二人每天起早贪黑,只为不辜负人们对挂面的期待。近来,姚芳雨还创新开发了菠菜、红萝卜等花色空心挂面。此外,她还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先后斩获周口市“乡村出彩巧媳妇”“创业之星”等荣誉。

专家点评

舌尖美食,空心挂面。起源于山西洪洞,周口传承六代,绵延发展成挂面庄。技艺精湛,空心面后起之巾帼;融合文化,一挂面幸福而绵长;贵在创新,花式面悦目更健康;脱贫攻坚,乡村出彩巧媳妇;非遗传承,荣膺周口创业星。


关键词: 责任编辑:韩政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