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唐卡,指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西藏文化的奇葩;福建漆画,则是从依附于工艺美术脱胎成为纯艺术的架上绘画形式,具有婉约庄严、神秘深邃的东方审美特质。大漆艺术在我国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唐卡在西藏也传承了1500多年。这两种似乎相隔遥远的绘画艺术,能否走到一起,实现两种艺术穿越千年的跨界碰撞和生命重塑?自2016年7月福建对口支援西藏的地区从林芝调整到昌都起,加大两地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就成为福建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出累累硕果。“唐卡漆画”这一全新艺术形式的出现,正是基于闽昌两地厚重历史文化深度交融的璀璨结晶。
以唐卡漆画技艺培训为抓手推动闽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昌都正加大培养唐卡人才,同时以此带动当地贫困村民致富,漆画创作队伍的加入亦可壮大唐卡的创作队伍。2020年5月初,闽藏漆画技艺培训班在昌都市经开区康巴文化产业园唐卡漆画培训中心正式开班,37名唐卡画师在专业授课教师指导下,参加为期40天的集中培训。这是继“2019年闽藏漆画技艺培训班”成功基础上,以组团的形式支援实施“闽昌‘唐卡漆画’人才培训项目”,将惠及西藏唐卡画师群体,是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次培训班由福建省文旅厅指导,河仁慈善基金会等支持,福建省艺术馆、昌都市文化局(昌都市文物局)、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和昌都市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培训班培训对象为从事唐卡绘画3年以上,且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及交流互动能力,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上的唐卡画师优先。对接福建省漆画艺委会,对应“唐卡漆画文化产业小组团”,形成援藏漆艺家志愿者团队,先后有13名导师先后进藏连续指导40天,向学员传授技艺,并指导其完成一批以昌都解放70周年为主题的唐卡漆画作品,为昌都解放70周年献礼。
参加培训的150多名唐卡画师中,大多数是昌都唐卡画中的年轻一代翘楚。来自卡若区嘎玛乡的嘎松次仁是嘎玛嘎赤派唐卡画市级传承人,画唐卡已13年的他已带出了30多名学徒。他告诉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我是第一次参加漆画培训,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唐卡与漆画的融合,会让唐卡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我学习了13年噶玛嘎赤画,我自己也有30多名学徒,我想在这40天里,跟着导师好好学,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再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学习更多的本领,增收致富。”
福建艺术精准扶贫模式为唐卡漆画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成功经验
2016年初,为响应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号召,福建省艺术馆把已实施13年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对准农民画群体,启动实施了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践,连续举办了多期实验班,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农民漆画”也首次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出现。福建实践表明,农民漆画可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走艺术扶贫之路。这种精准扶贫模式,不仅让农民通过绘画改变了生活方式。同时,通过作品及其衍生品的市场运作,创造出了更多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使艺术成为了精准扶贫的直接生产力,这将引导艺术精准扶贫朝着新的方向和新的思路拓展。
作为文化援藏对口支援地区,2018年11月,“首届农民漆画高研班”把学员范围扩展到了西藏昌都,尝试将唐卡和漆画相结合,将福建农民漆画的艺术精准扶贫模式推广到昌都。昌都市文化局(昌都市文物局)推荐了出身唐卡世家的仁青郎加参加此次高研班学习。“从最初的稿子拷贝到蛋壳的镶嵌、勾线、贴箔、罩漆、堆漆等,再到最后的打磨晕染,一步步颠覆了我的观念。传统的唐卡制作是先涂颜色,再勾勒轮廓,而漆画制作正相反,色彩调配与唐卡也有非常大的差别,更难掌握,这些知识都是我过去无法获得的。”仁青郎加克服了创作习惯冲突、生漆过敏等许多难关,用40天的时间完成了漆画《唐卡·指小路尊者》。不久后,他又创作出第二幅唐卡漆画作品《黄财神》,这幅作品还被推荐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乡野漆彩——中国农民漆画巡展”日本东京站的展览。仁青郎加的试水,让人们看到唐卡漆画的发展前景,部分优秀作品2019、2020年下半年先后亮相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非遗展区和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2020年10月,唐卡漆画成果展作为福建文旅厅“数字文旅”的项目之一,亮相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021年6月,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对接福建遗产日活动,在福州举办了“雪域之光——中国唐卡漆画创新成果展”,备受赞誉好评。
做大做强唐卡漆画产业助力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从艺术的市场化角度看,漆画元素的融合,让传统的唐卡有了新的市场方向。在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协调支持下,省文旅厅、省艺术馆通过搭建平台、办好培训、加强对接、做大产业,推进唐卡绘画艺术与漆画艺术的结合,让漆画艺术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提高漆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按照中组部开展“小组团”援藏工作的要求,2019年7月进藏以来,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会同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艺术馆和昌都市文化局组建“唐卡漆画文化产业”小组团,依托《福建省文化厅 西藏昌都市人民政府文化发展对口支援工作协议书》,积极搭建平台,统筹多种资源,借助福建“艺术扶贫”模式,把唐卡漆画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走艺术扶贫之路。这种精准扶贫模式,让农民通过绘画改变了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作品及其衍生品的市场运作,创造出了更多收入。截至目前,已联合举办6期唐卡漆画技艺培训班,争取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多万元的大力支持,选取昌都市150多名唐卡艺术传承人和唐卡画师为重点培训对象,先后创作《天路——十八军筑路》《红色布达拉宫》《福州三坊七巷》《鼓浪屿之歌》《南靖土楼》《高原之舟》《昌都解放纪念碑》《贡觉三岩民居碉楼》等一大批体现“闽藏一家亲”主题的优秀唐卡漆画作品合计300多幅。同时,结合昌都文化局(昌都市文物局)非遗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活动,推动了两种千年非遗融合的唐卡漆画与学校教学互动,在昌都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唐卡漆画工作室,并聘请福建志愿者团队老师做客座教授。各地画师纷纷将唐卡漆画融入原有的工作室中,进一步研发唐卡漆画相关的文创产品。
这是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的全新实践,不仅为闽昌艺术合作模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深化落实文化精准扶贫拓展了新领域。2019年底,央视新闻频道《收获的2019·脱贫攻坚看成效》专门给予深度报道。2020年4月,《西藏日报》《福建日报》专门刊发重点报道,深度宣传推介“唐卡漆画文化产业”小组团工作。此外,中国文化报、昌都报、东南卫视、人民网、东南网等主流媒体也深入报道福建援藏工作“唐卡漆画文化产业”小组团的经验做法,受到各界好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唐卡漆画”这一品牌已初步展现出其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引领脱贫致富的独特作用。下一步,福建援藏工作队将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决按照闽藏两省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以小组团为抓手,从人财物上全要素保障做大做强“唐卡漆画”文化产业,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促进闽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