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礼仪人物 培训活动 教育人物 职业证书 时装模特

457万人报考超300万人将落榜 考研越来越难你还要加入吗?

发布时间: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唯 实习生 汤君妍 黄思韵
“考研人数”“考研国家线”“这届考研生究竟有多难”“考研将有超300万人落榜”……一个个有关2022年考研的话题牵动着“考研党”的神经,也敲击着无数有考研想法的人的心灵。

图/视觉中国

“考研人数”“考研国家线”“这届考研生究竟有多难”“考研将有超300万人落榜”……一个个有关2022年考研的话题牵动着“考研党”的神经,也敲击着无数有考研想法的人的心灵。“怎么那么高分?”“求分数线别涨了!”当考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你还会选择考研吗?

今年国家线大涨15分

七年来考生稳步增加

“我知道考研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可是没想到今年的分数线会高出十几分。”来自暨南大学管理学专业的小黄同学今年选择跨考新闻传播专业,初试380多分的她认为,自己难以“上岸”。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人,增幅为21%,然而,各院校计划招生总人数在110万左右。在研考国家线普遍上涨十几分的情况下,网上频频有考生晒出自己超过400分的考研成绩,这让众多考生直呼“考研太难了”。

从近年数据来看,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36万人。事实上,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年至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考研人数上涨有方方面面的因素,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就会为提升就业优势选择考研;普通本科高校为争取高质量就业,也会采用多种措施政策,鼓励学生考研。”启航考研广州分校校长刘可这样分析。

随着考研人数上涨的,还有国家分数线。“我看了以往的国家线,基本上下浮动5分,今年真是太让人吃惊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小余同学原本在准备2023年的研究生考试,但大幅上涨的考研国家分数线让她变得犹豫不决。对比2021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学术型硕士各专业中,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热门专业国家线上涨了12分,而哲学、工学、体育学、历史学等一些传统冷门学科专业亦有10分至15分的涨幅,只有农学和军事学的国家分数线和去年保持一致。专业硕士的波动趋势亦与学术硕士类似。刘可分析:“估计接下来的考研复试也会增加难度,竞争压力也会变得更大。”

“扎堆报考”竞争更大

“逆向考研”让人惊讶

“我开始思考,要不要试试往‘双非’院校考研。”小王同学就读的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排名全国第三,她坦言,身边很多家人朋友都劝她考研:“在大环境下,考研似乎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可是我真的很担心考不上,‘双非’院校的竞争似乎小一些。”

类似这样从排名更高、社会观感更好的学校考到整体评价相对稍弱的学校,甚至从“双一流”名校考到“双非”高校的考研现象,被称为“逆向考研”。值得注意的是,选择“逆向考研”的考生似乎正在增多。例如,“双非”院校上海师范大学此前公布的新生数据显示,2020级研究生新生中,有300余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985”“211”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也显示,不少来自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考入该校;2022年报考浙江农林大学的考生中,有188人来自“985”或“211”高校;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较上一年同比增长达123.2%。这样的变化体现了部分考生的理性,但也说明了考生在迅速降低目标:“上岸”成为了第一目标,而不再只追求名校。

另一方面,“扎堆考研”的现象亦引发了社会热议。2022年四川大学报考人数突破46000人,名列全国第一,比排名第二的西南大学多了大约6000人。然而,四川大学招考人数为7360人,其中推免人数有2594人,留给考研生的名额不足5000人。

各学科之间也冷热不均。以热门院校深圳大学为例,2022年报考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心理学、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等热门专业的考生均突破千人,而报考智能制造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理工科专业的人数却不足百人,差异巨大。人文社科类学科竞争激烈,工商管理(学术学位)、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理论、新闻与传播等专业报考计划比值均超过40;但临床医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等报考计划比值不足10,差异明显。

对此,刘可认为,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但考研难度也比较高:“这些专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很强的学习能力。”

专家声音

考研高考化值得警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志文

近年来的考研热并不令人意外。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核心是社会用人门槛的普遍提高。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学历迅速贬值,社会竞争的前置筛选已经从高考逐渐变为考研。此外,伴随着“人人都是大学生”现象的出现,名校出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考研也成为许多“双非”学校同学改换“出身”的重要途径之一。名校也不能“免俗”,读研率、保研率也已经普遍成为其重点突出和强调的“竞争力”,这是不太正常的。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考研高考化”。2022年考研,我国报考人数净增长80万人,而在20世纪初,全国的报考人数也还不到80万人。如果照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估计四五年之后,考研人数就会赶上高考报名人数。这就是“考研高考化”,值得警惕。

从宏观层面讲,当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过去承担这种职能是高考,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就逐渐转移到考研身上。更为麻烦的是,大量学生与家长不仅把研究生当成更高一级的本科,还直接套用高考招生的逻辑对待研究生招生,过度强调笔试(初试)的决定意义,这对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质量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实际上,研究生和本专科阶段区别是非常大的,本专科注重知识的学习,而研究生注重知识的生产。同时,研究生考试不像高考是“一锤定音”,研究生考试还需要经过复试环节——这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举个例子,2020年,在北京某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复试现场,在老师连续追问下,一位笔试优异的考生说:“老师,您能不能问我选择题,我擅长做选择题。”复试导师无奈地说:“同学,研究生没有选择题,都是探索题。”显然,过长时间的准备、刷题,造成的是本科知识体系的缺失,也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考研高考化,不仅仅影响的是质量,还有愈演愈烈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虽然导学矛盾形成原因有多种,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同学、家长把读研当作另一个本科,认为熬三年就应该拿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基本认知的差异,把高考错位嫁接到考研上,对我国研究生的选拔培养造成了严重影响。

所以我认为,要解决考研高考化,首先要回归到社会治理层面,解决用人制度问题,解决唯学历、唯出身论(即毕业于什么学校)。

其次,教育部门要改革招生考试的方式,遏制应试化,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目前,我认为比较成熟的办法就是扩大推免制度。多年前推出的“推免”制度,实际上是我国招生制度改革最成功的尝试之一。目前推免生总量大约占研究生招生总量的15%,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有366所,不同层次的学校所获得的推免人数与比例不同,层次越高的高校获得的推免人数与比例越高。这一制度下的研究生招生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赢得了广大高校与导师的普遍欢迎,相关调查表明,推免生因为质量高受到了导师压倒性的欢迎。这是因为,推免生采取三年成绩的过程性评价,而非“一考定终身”,他们的学术基础、素养会更加扎实。

对于推免生制度公平的担忧,我想特别介绍。推免生首先是在班级与学校进行公示,实施的是利益攸关方的有效监督: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公平公正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最后,我还要跟考生说一句,被裹挟着考研可以理解,但可能的确有一部分同学不适合读研,希望大家不必为难自己、为难导师。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