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2022年北京“两会”上,“三孩”话题成为热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北京将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出台政策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同时,还将研究适应多子女家庭的公租房政策,调整建设标准和配租方法。
上述两项政策是“三孩”配套措施在北京的具体落地。它们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育成本高的问题?政策力度是否能够满足现实需求?操作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这些都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新政将缓解托位少、价格高现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北京将出台政策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
0至3岁婴幼儿无人照护的难题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不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市妇联2021年一项覆盖2.6万人的调研显示,家庭教育成本高、照护资源缺乏是影响家庭生育的重要因素。
在北京市妇联的调研样本中,祖父母与父母共同育儿的“隔代抚养”家庭占到65.5%,其中超过7成的家庭孩子在0至3岁阶段;同时,在80.35%的家庭中,母亲扮演育儿主要角色,约25%的母亲需要全职照顾孩子,其中超过7成的家庭孩子为0至3岁。
可见,多数家庭在解决0至3岁婴幼儿照护难题时,选择了隔代抚养或母亲全职照护的方式。
这与我国的学前教育制度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实行3至6岁学前教育,一般而言,公立及普惠性幼儿园只招收3岁以上的幼儿入园。从全国范围看,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大多由社会力量供给。
现实情况是,托位严重不足。2021年4月政府部门对北京托育机构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实际运营的各类托育机构351家,托位数19972个。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千人口4.5个托位的要求,以2300万人口总规模计算,“十四五”末北京市需提供托位10.35万个。目前北京千人口0.91个托位,距离“十四五”目标要求缺口较大。
同时,北京专门的托育机构多为营利性质,收费约为7000元一个月,如果有户外活动场所,价格还将上浮3000元左右,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为解决0至3岁婴幼儿的照护问题,2019年,国办发布指导意见,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等。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
北京市人大代表、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园长王岚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公共财政应该发力,支持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北京市预算报告已经体现了对托育的资金倾斜。在教育支出和卫生健康支出中都安排了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王岚还建议,政府部门可通过土地优先保障、税费减免、专项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多方参与,支持各类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发展,建立多主体、灵活多元、开放多样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体系。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等。
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的印象里,“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最开始并没有写入今年的报告,但在会前讨论中,很多人都提议增加托育服务,报告最终回应了这一期待。
他认为,将人的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纳入托育服务,直击年轻人不敢生的痛点,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政策只覆盖2至3岁幼儿,这与通常所说的0至3岁之间仍有距离,“1岁的孩子怎么办?这样的现实需求还是需要政策回应。”
托幼一体化、婴幼混班、错时入园?如何落实仍待明确
一些代表委员对政策落实的细节表达了关切。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具体如何操作?婴儿托育并入幼儿教育,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北京市政协常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王洪涛建议“托幼一体化”,鼓励幼儿园开设托班,由市教委牵头,充分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经验,为婴幼儿提供托育服务。据他了解,目前在北京这样的尝试还比较少,他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市有28所幼儿园开办了39个托班,共780个托位。此外绝大部分是营利性机构,采取市场化收费方式,价格普遍较高。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告诉记者,几年前,北师大附属的幼儿园开始实验2岁和3岁孩子的婴幼儿混班。“现在的小孩很聪明,两岁时身心各方面已经具备很多能力,这种婴幼儿混班是可行的,我们现在也在探索研究3岁以前幼儿的托育模式。”
王岚则建议,可以采取非全日、灵活时段的方法,利用双休日等时间,与3-6岁的孩子错开来,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提供服务。“不同区域幼儿园供需存在不平衡,远郊区相对供大于求,中心城区空间场所有限,扩招需要足够的场地支持。”
程建平还回忆了最初的尝试,“当时我们为了解决婴儿托育的问题,把学校的一些房屋腾出来了。”如今政策支持给了他信心,他建议,多渠道解决托幼场地紧缺问题。推动单位与社区在托幼方面的资源共享,实行社区托幼机构对周边企事业单位开放、单位托幼机构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
此外,幼师素质、照护标准是否能满足需求也受到关注。王岚认为,目前幼儿园从业者缺少对2-3岁孩子的照护经验。陆杰华也表示,“0至3岁与3至6岁的幼儿心理特征不同,幼儿园的人才储备要跟上。”
对此,王岚建议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可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提高托育行业的人才供给。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对托育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机构准入标准,出台托育机构服务标准,对托育机构师资、课程质量、食品安全等开展动态评估。
北京市妇联建议,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规范托幼服务运营标准与监督制度。
程建平表示,人社部门可设立托育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大类,使优秀的育婴员、保育员有机会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促进托幼领域的人才成长、人才聚集和社会认同。此外,如果幼儿园担负2岁孩子的托育,单个孩子的投入便会增加,国家可能需要在减免税等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政策。
■延展
“三孩”政策配套措施,住房也有新动作
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三孩”的另一个亮点体现在住房方面,报告提出,2022年北京将研究适应多子女家庭的公租房政策,调整建设标准和配租办法。
公租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并非首次提及。2021年8月,北京市住建委印发通知,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轮候家庭可优先配租,同时,在房型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所谓“优先配租”,就是指在公开摇号之外,通过“快速配租”“实时配租”的方式,对已经取得公租房备案资格且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以及轮候时间超过5年的家庭,直接发放选房通知单,组织选房,无须经过意向登记、摇号排序等环节。同时,户型选择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给予适当照顾。
通知明确,该项政策的执行主体是区一级主管部门。在政策的指导下,朝阳成为首个“尝鲜”的区,2021年10月,朝阳区面向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轮候家庭组织选房。最终,175个家庭成为该政策的首批受益者。
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北京全市公租房轮候家庭中,有2个及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近3000户。
政府工作报告的鲜明定调是否能够解决这些家庭的住房问题?陆杰华认为,直接配租的公租房面积多在60平方米左右,对多子女家庭来说仍然比较紧张,与现实需求尚有距离,但无疑,政策已经释放了鲜明的信号,相信接下来在解决多子女家庭住房问题方面还会研究出台更加“给力”的政策。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指出,朝阳配租时就已经明确大户型要向多子女家庭倾斜,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调整建设标准,说明政策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楼建波注意到,公租房在建设环节已经做出了户型调整,在北京市去年底的供地中取消了70/90限制(即90平方米以下户型总量控制在70%以上),也就是说,未来北京的公租房会出现更多大户型,优先供给多子女家庭,改善他们的居住舒适性。
另外,也有代表认为,政策仍停留在租房,而没有涉及购房,与多子女家庭的现实需求存在距离。“现在已经不是越穷越生的年代了,会选择生育三孩的家庭有多少真的要租房呢?”
对此,楼建波认为,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向一个群体倾斜的同时也要兼顾绝大多数。同样,政策的完善也需要过程。他希望,未来北京不仅在公共租赁住房方面,甚至在共有产权住房、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优惠方面,都能向多子女家庭做一些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