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王树国卸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师生自发送别。
“我是把大学校长看成一份终身的事业,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卸任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校长的这天,向来低调的王树国又一次成了热点人物。
3月19日下午,王树国走出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行政主楼时,上千名师生早已自发列队等候。不少人特地从30多公里外的兴庆校区赶来。
“校长再见”的声音此起彼伏。站在楼前,王树国逐一面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深深鞠躬致谢。汽车启动,他又摇下车窗,探出头,双手抱拳致意。人群留在原地,久久未散。
几天后,消息传来,王树国被聘请为福耀科技大学(暂名)校长。新闻又刷屏了,“王校长”依然在。
一名中国校长可能是什么样子?王树国提供了一种答案。
魅力
“你们说,我想听”
在西安交大,王树国校长的魅力早已无须多言。他出现的地方,总会迅速排起一条“求合影”的长龙。
学生闫朗记得,去年盛夏的一天中午,王树国刚送走客人,就被眼尖的学生发现。等待合影的队伍很快壮大到四五十人,甚至拐出一个弯。
天气炎热,又逢午饭时间,校长助理提议拍个合照,王树国没同意,一张一张地配合,直到半小时后与最后一名同学拍完才离开。
·2023年,西安交大第六十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后,学子争相与王树国合影。
2023年9月,王树国来到西安交大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调研。在施甸一中,王树国和研究生支教团的10名成员有一次座谈。
每位成员都攒了很多话,导致发言严重超时。一旁的工作人员忍不住提醒:同学们快一点,校长的行程安排很紧凑,接下来还要去好几个地方。
“没关系,听孩子们说。”王树国看着大家:“孩子们没关系,你们说,我想听。”
西安交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野也在现场。
王野是从施甸县考入西安交大的,入学后第一个暑假没有回家。恰好要去施甸调研的王树国听说了,通过班级辅导员要了张王野在校门口拍的照片。
到了施甸,王树国特地去王野家,把照片给她的父母看。“树国校长这么做,是为了让爸爸妈妈知道我在西安交大有好好学习,让他们放心。”王野向环球人物记者感慨。
那次家访之后,两人在校园里相遇,王树国一眼认出了只见过照片的王野。后来在校园里碰上,王树国总会和王野聊上几句,问问她的学习、生活、施甸的近况,还不忘嘱咐她回家看看昔日的老师。
·2020年,王树国在开学典礼上脱稿演讲。据交大学子讲,他讲话从不念稿。
西安交大学生肖昕几年前参加过一次校长座谈。会上有人提意见:整个兴庆校区只有一个公共浴室,总是大排长龙。
“我们一定会落实。”王树国当即承诺。
很快,兴庆校区原有浴室的改造工作拉开帷幕,改造后的淋浴位也由260个增至326个。学校在本校区新建了几个浴室,其他校区的浴室升级改造工作也提上日程。
“树国校长非常愿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且迅速、有效地解决同学们的诉求。”肖昕说,校长与学生的距离,就是这么近。
西安交大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黄明生有类似感受。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王树国校长到任不久,就专程到各地与校友见面。“小宝校长”的昵称很快在校友圈子中流行开来。
每次组织校友座谈会,王树国通常都以“向校友汇报学校近期情况”开头。他听取发言时会探过身子,让发言者感到备受尊重。
在一些大学,校友和学校维持一种单向的“输血”关系,但王树国提出,西安交大要为校友终身服务。这让1982年就已毕业的黄明生印象深刻,“很感动、很温暖”。
一次座谈会上,有位年轻的校友谈到创业不易,面临很多困难。王树国立即询问:“你有什么困难?我们想办法帮你解决。”
了解情况后,他特意要来这位年轻校友的笔记本,写了一段赠言:“事业本是在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以后发展起来。”这位校友很受鼓舞,把赠言转发给黄明生看。
“最后还有两个大字:切记!”讲到这里,黄明生笑起来。
毅力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人生的转折点有时是可以被察觉到的。对青年王树国而言,这个转折点就是高考。
1973年,刚满15岁的王树国高中毕业。当时的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为了获得求学机会,王树国跑到家乡献县邻近的农场插队。
所有农活里,他干得最多的就是清理猪粪。一钢叉下去,端起来的猪粪足有二三十斤重,没几天就磨出满手血泡。
插队生活结束,他去了天津大港油田,做过修井工、钻井工、采油工。
恢复高考的消息来得很突然。报纸送来时,王树国正在钻井平台上工作。“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特别兴奋。”
两个月后的1977年12月,王树国赶了几百公里路,从工地回到城里参加高考。次年1月,他以考区第五名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得知结果的那一刻,20岁的他顿时觉得“整个天都蓝了”。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恢复后的一个考试场景。
专业是王树国自己选的——机械工程。当年油田技术处有位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大哥,解决了不少机械方面的技术难题,让王树国心生敬意。
王树国在哈工大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被公派到法国著名的工程师学院——法国国立高等工艺学院继续深造,从事机器人动力学、控制与仿真技术研究。
他的行李是一个巨大的箱子,里面装了包括擀面杖、菜板在内的几乎所有他能想到的东西。走出巴黎戴高乐机场时,王树国惊呆了——那么多现代化建筑、汽车。
高速公路两边的金属护栏让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国家太浪费了,为什么把大量的金属都放在路边做护栏?”
社会面貌的巨大差异击中了他,让他感到“需要奋斗,需要让国家变得更好”。每晚,他掐着时间跑出实验室去赶地铁,是最后一班地铁的常客。
1989年,王树国的博士学位课程结束。此时,中国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已经启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今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物色项目负责人。
王树国接到哈工大领导的通知:你该回来了,你应该去承接这样一个国家级的课题。31岁的他回到哈工大,任“863”计划基础研究课题“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软件总设计师。
“个人选择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后来,王树国反复对年轻学子强调这句话。
魄力
“那种孤芳自赏应该摒弃”
2002年王树国任哈工大校长后,一度被视为高校校长中的“少壮派”。
他强调校长应该职业化,直言不讳地批评“这边当着专家、学者、教授,那边当着校长”。
有学生问王树国:“您学问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不成为院士?”
王树国回答,作为校长,要考虑的不是我如何成为院士,而是考虑如何让哈工大产生更多的院士。
他注意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长期“封闭”的状态,推动哈工大主动向前,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等机构共创产学研合作。
地理空间上的“开疆拓土”也在同步进行。王树国提出“大哈工大”的概念,即哈尔滨、威海、深圳3个校区都是哈工大的一部分。
他亲自定调:“许多考生和家长会咨询我们,说威海这边是分校吗?……威海这边是一个校区,从那里毕业的学生,发放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都是由我签章的,和本部没有任何区别。”
·2008年,王树国在北京参加北大举办的大学校长圆桌会议。
执掌哈工大12年后,2014年4月28日,56岁的王树国调任西安交大校长。他这次赴任,被许多西安交大校友视为“临危受命”。
西安交大的前身交通大学,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进入新世纪之后,受困于优质生源缺乏、学科发展受限等中西部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西安交大的发展态势趋于迟缓。
对于现实困难,王树国有清晰的认知。在履新当天的全校干部大会上,他表态说,“交大校长的岗位责任重大,关系到这所百年名校能否继续发展、发扬光大的问题”。
在校长职业化之路上,王树国迈出了更大的步子。2014年10月,他上任不到半年,西安交大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公布《约法十则》,明确规定:校领导的第一岗位是管理,第一职责是推动学校发展,当管理和学术出现矛盾时,以管理为主。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以约法条文形式公布和承诺校领导职责,在全国高校中尚无公开先例。在任期间,王树国的学术研究基本停了。他从未建立自己的课题组,也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学院。
黄明生从侧面观察到王树国精进管理能力的诸多细节,比如那频频出圈的脱稿演讲。在他的印象里,王树国说话向来条理清晰,但文采飞扬、抑扬顿挫的功力,是后来修炼的成果。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央视,公开场合的王树国总是一身正装、精神昂扬,但私下里,黄明生常会发现王树国眼下有黑眼圈,一看就是睡眠不足。
·2018年,央视《开讲啦》节目邀请王树国作为演讲嘉宾。
纵观王树国的西安交大10年,“创新融合”是关键词之一。
在“融合”的导向下,论文发表数量不再是最重要的教师考核标准。王树国认为,“数论文”的本质是学者的不自信:“没有自己的新思想,就在网上搜热词。”
他提出“跑五计划”,要求全体教师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背景,关注所在学科领域最具引领性的“前五名”。一系列“灵魂拷问”随之而来:你是否身在其中?如果没有,问题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办?
他让教师们每年提报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皆可,如果做得好,再配给资源。
这种倒逼计划,极大调动了师生员工创新融合的内在动能。一个突出的例证是,西安交大除了在5G通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强布局,还关注了相对冷门的能源领域。
2020年3月,教育部批准西安交大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西安交大的说法,这是全国乃至世界首个储能专业。对此,王树国相当自豪:“如果不深入企业调研,跟风在网上查热词,是提不出这样的思路来的。”
“我再三强调,大学对知识的垄断已不复存在”“高校要了解社会、深入社会,进而去服务社会、支撑社会”“未来大学不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个体,那种孤芳自赏应该摒弃”……他总有一种紧迫感,担心大学的知识供给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定力
“一份终身的事业”
2017年,西安交大与陕西西咸新区联合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开始建设,一期占地面积5000亩。从破土动工到一期入驻使用,仅用了不到1000天,创造了西安交大的“改革速度”。
王树国拆掉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围墙,更是大学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围墙。创新港是一个“校区、园区、社区”综合体,既包括西安交大的新校区,又包括多个对接企业的科研平台。
黄明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王树国上任不久,就在校友座谈会期间提到建设创新港的构想。
“我当时觉得这恐怕是一个耗时十年八年的项目,校长离任时都未必能干成,没想到真的干成了。”据他了解,创新港初建时并非万事俱备,而是在建设过程中逐步争取各方支持,解决了资金等问题。王树国的魄力,可见一斑。
·2019年6月,创新港航拍景象。
对于坐落于地方省份的教育部直属高校而言,理顺校地关系相当关键。许多师生记得,王树国到任第一天就明确,西安交大是所有师生、校友的交大,也是陕西的交大。创新港能够建成,离不开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支持,也印证了王树国与地方的充分交流。
有了地方的支持,仍要应对地域短板。王树国曾与黄明生坦言,如果一位优秀学者有机会去北京、上海,就不太会选择来西安。
“他在校友座谈会上集思广益,探讨是否可以通过校友和社会的力量设立研发基金,吸引优秀人才和学生到西安来。他说,一所学校改变不了区域环境,但仍然可以克服不利条件,把孩子们打造成卓越的人才。他总在琢磨这些事。”黄明生说。
10年间,西安交大的发展有目共睹。而在黄明生和许多校友看来,王树国不仅留下了“实绩”,也极大提振了全校的士气。西安交大向来有埋头苦干的传统,但王树国校长还带来了高远的视野、卓越的胆识、进取的锐气……
随着福耀科技大学(暂名)——这是企业家曹德旺与福州市合作创办的一所民办公助的大学——官宣邀请王树国担任校长,王树国的新动向再度冲上热搜。
·王树国(前排左)与曹德旺(前排右)在福耀科技大学(暂名)理事会会议。
王树国曾说,中国最缺的是一生奉献于大学校长这一岗位的教育家。“这一岗位对教育的发展太重要了。我是把大学校长看成一份终身的事业,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他的新校长任期,令人期待。
(闫朗、王野、肖昕为化名)
总监制:张 勉
监 制:张建魁
主 编:许陈静
编 审: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