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梦人物 视听中国 代表发言 先锋故事 践行者 红色记忆

新时代 铁路人 | 刘文涛:“上山”书写青春无悔 高原绽放不凡年华

发布时间:
来源:昆明局集团公司融媒体干事 作者:徐梓淇
耸入云霄的大山此起彼伏,蜿蜒的青藏铁路一眼望不到头。一辆工程车从远处驶来,转过一个又一个弯。冬天的青藏高原冷风一吹让人不禁打个寒颤。工程车载着的,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通信段拉萨有线检修工区的工长刘文涛和他带领的作业组。这个今年6月初才成立的工区和33岁的刘文涛一样年轻且充满活力。

耸入云霄的大山此起彼伏,蜿蜒的青藏铁路一眼望不到头。一辆工程车从远处驶来,转过一个又一个弯。冬天的青藏高原冷风一吹让人不禁打个寒颤。工程车载着的,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通信段拉萨有线检修工区的工长刘文涛和他带领的作业组。这个今年6月初才成立的工区和33岁的刘文涛一样年轻且充满活力。

新时代 铁路人 | 刘文涛:“上山”书写青春无悔 高原绽放不凡年华
刘文涛(左)对青藏铁路格拉段60芯光缆劣化进行整治

 

“从陕西到青海,再从西宁到日喀则、拉萨。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刘文涛用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描述自己工作的经历。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7岁的陕西娃子刘文涛在电视里看到新闻,随着耳畔老乡郑钧歌里的那句“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他的心便按捺不住了。

2013年,大学毕业的刘文涛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青藏铁路公司,如愿来到西宁通信段,成为一名通信工,开始自己的高原青春之旅。

“诗和远方永远在自己脚下”

在青藏铁路海拔超过3500米的地方工作,又被大家称为“上山”。

初到铁路,刘文涛觉得能“上山”的人都是大侠,而自己是个输在起跑线上的非铁路院校大专生,“上山”离他很远。

“要是没有通过转正考试,你们是没有办法留下来的。”师傅的一句话,让刘文涛慌了,他怕留不下来,彻底失去了“上山”的机会。

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为什么别人什么都会?我就不行?为什么他们可以迅速处理故障,而我连故障点都没找到?”带着本领恐慌,刘文涛开始了逆袭之路。铁路通信基本知识、现场通信系统网络、GSM-R设备数据网综合维护……缺什么学什么,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从书本学,从厂家学,从现场学……贴在宿舍墙上的学习计划和一张张网络图,一本本学习笔记,一个个实验数据,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学习教材,是他勤奋学习的最好见证。设备网图了然于心,仪器仪表熟练掌握,处理故障手到擒来。刘文涛成为了同批次职工中成绩最好的那个人,也迎来了第一次“上山”作业的机会。

出发,从走天路开始。一路上,从巍峨延绵的雪山到连绵起伏的草地,眼前景色不停变化。刘文涛此前从未想过,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的路途,能完整经历一次春夏秋冬。工区里的老师傅也应景地和他讲起唐古拉的风、五道梁的雪,还有“上山”坚守在海拔5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铁路人的故事。

“记得那天我们是到那曲站进行更换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作业,车刚刚到那曲站,我就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厚厚的积雪几乎把钢轨覆盖住。平日里我可以一手拿一个设备,跟着师傅小跑,到了那曲我拿一台设备都跟不上师傅的脚步。”回忆起当时的作业场景,刘文涛记忆深刻。

在师傅的带领下,故障很快就处理完毕。后来刘文涛才知道,师傅是个“上山”工作多年的老青藏。

“我想上山!我想和前辈一样,成为故事里的人。”2014年刚过转正期的刘文涛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申请到平均海拔3900多米的高原工作。

2014年,拉日铁路开通运营前,刘文涛的“上山”申请批下来了,想到不久就能亲眼看到雪山、青草和盛开的格桑花,想到他梦中的“诗和远方”,他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

“自身硬才能底气足”

在“山下”时,刘文涛享受沐浴在阳光下的日子。可来到日喀则,他最害怕的就是阳光——皮肤在毒辣的日照下褪去一层又一层,迎面吹来的风夹杂着高原的沙砾,让人睁不开眼睛。

“高原反应最严重的时候,我觉得呼吸困难、头痛欲裂、意识恍惚……走20米就得停下来大口喘气。”初到高原时的感受,刘文涛记忆犹新。

喀则通信综合工区所维护的区段铁路平均海拔3900多米。随着工作地的海拔不断升高,烧不开的水,化不开的糌粑……高原上恶劣的环境让刘文涛像泄了气的皮球,白天闷头干活,晚上倒头就睡。初上高原的好奇和热情,几乎快被艰苦的环境、单调的生活洗刷殆尽。

“既然‘上山’,就一定不虚此行,干出些成绩来。”抱着这份信念,刘文涛意识到是时候作出些改变了。看清楚了前进方向,奋斗的脚步就会更加有力。

“高原上气候复杂多变,对设备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好技术是先决条件。”刘文涛说。一根光缆看似平常,但关系列车行车安全。为了尽快弄懂高原高寒通信设备业务,刘文涛求教的对象有厂家也有长期在工区工作的老前辈,总之谁懂就找谁。一个工具包、一本专业书、一本笔记本、一支笔,这就是刘文涛工作时的“标配”。每天他都要把新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百公里的光缆线路,他很快熟记于心。没过多久,他便完全熟悉了高原通信设备养护业务,解决设备疑难杂症的方法信手拈来。

“当你对脚下这片土地越来越有感觉时,你对高原反应就越来越没有感觉,对处理设备故障就越来越有感觉!”

2019年,凭借过硬的业务技能,经过层层选拔,刘文涛代表青藏铁路公司参加铁路工电系统职业技能竞赛铁路通信工(高速铁路通信综合维护)比赛。比赛项目包括光缆接续、基站测试、电源检修等,日常工作中他基站测试接触得少,便在这项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时间被紧张的赛程驱赶着,埋头苦学并非虚言。准备比赛的时间里,刘文涛整天“泡”在练功场,老师讲的话他都一字不差地记下来,用完了4盒笔。有人说他死记硬背效率不高,刘文涛头也不抬:“只能用最笨的办法赶上大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文涛获得全路个人第十名的成绩。

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淬火历练,一次次化险为夷,刘文涛凭借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一直把“责任”放在心头。“他就和头犟牛一样,拉都拉不走。”提起刘文涛,工友评价道。“设备坏了,可以返回厂家换,但他认死理,总觉得现场故障处理不了是失职。”一名工区职工说道,“以前我怕和他一个班,这人犟,故障不彻底处理完就不可能下班。现在我觉得和他一个班特放心,累点苦点不算什么,他业务强,我能学到好多技术。我们现在都抢着和他搭班。”

“高原,其实是精神的高地”

剑不磨不利,根不扎不实。从“上山”青年到承担重任的工长,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受磨炼。不然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新时代 铁路人 | 刘文涛:“上山”书写青春无悔 高原绽放不凡年华
刘文涛参与的青藏线格拉段K1389+760道岔更换及信号系统改造工程施工现场

高原深夜,寒风刺骨。刘文涛正在为车间现场综合维护方面的返修率高犯难。通信设备是一个整体,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证整个大通道的安全。他经常到实训室和大家一起对惯性故障进行反复研究,终于啃下“硬骨头”,车间在现场综合维护方面的返修率得到了极大降低。

随着2021年拉林铁路的开通,拉林铁路和拉日铁路、青藏铁路共同在西藏构成一张“Y”字形的铁路网。工区接触的设备多了,管理的线路长了,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铁路通信是一个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的领域,从技术操作到安全规章,每天都要保持学习,这样才能保持运行的安全。他开始组建学习小组,教大家实用的维修技巧,还在工区搞实训比赛。通过青工夜校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我可喜欢文涛哥上课了,跟着他我能学到好多技术。”刚上高原的青工说道。

“文涛干活,有想法,什么难题他都能解!”工区的老职工说起他来称赞连连。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整片。在刘文涛的青工夜校里多名青工得到成长,5名优秀的徒弟也相继出师,挑起了大梁。

刘文涛突然意识到:“真正的高光时刻,不是我们站得多高、有多耀眼,而是与大家努力拼搏奋斗时的那种充盈。”

2014年“上山”前,刘文涛刚转正几个月。在大家印象中,他还略微有些腼腆。8年“上山修行”,刘文涛的眼神里已经多了一种坚定,那是青藏高原给他的洗礼。

“想过‘下山’吗?”有人这样问过他。

面对这个问题,刘文涛峰感叹道:“这里有我的岗位,有我的兄弟,高原环境是苦,但有最深厚的情谊。”

如今,新青藏铁路人的工作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一座座温馨的宿舍拔地而起,高原氧吧、无线WIFI等设施逐渐走进站区,高原也有了温暖的家。可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没有变。

今年6月,随着对通信设备维修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要求,拉萨有线检修工区孕育而生,刘文涛也被任命为工区工长,作为西藏“Y”字形的铁路网“神经”的守护者,在崇山峻岭间,在茫茫雪域高原上,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书写着历史、铸就着荣光,青春燃烧的火焰,正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春天的温暖与活力。

作者:徐梓淇(昆明局集团公司融媒体干事)


关键词:文涛,刘文涛,高原,上山,铁路,工区,设备 责任编辑:宋薇薇
返回栏目>>

人物界杂志社 国发委办公室主管
Copyright © 2012-2022
人物界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