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对排污企业实行车轮式地毯式交叉检查执法
如今,惠州淡水河里鱼虾成群,白鹭不时低飞掠过水面,两岸绿树随风摇曳。每次看到在河旁散步的市民露出幸福笑容,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敏十分欣慰。回想过往1800多个日日夜夜,她清楚,淡水河的清澈来之不易。
12月2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公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张敏是广东唯一的上榜者。人们对张敏的评价是“较真”“执着”,她也坦言,自己经常担任“丑人”“恶人”的角色:“干环保工作容易得罪人,不是布置任务,就是督促整改。不是我爱较真,实在是治污攻坚任务没有价钱可讲!”
环保新人啃下“硬骨头”
很长一段时间,淡水河都是惠州惠阳区周边数十万居民的饮用水源。20世纪90年代,部分工厂的污水直排入淡水河,导致河水变黑变臭。老百姓每次经过淡水河都面有愁云,“母亲河”变成“伤心河”。2008年,淡水河整治被省人大列为重点督办议案。经过治理的淡水河在2012年消除了黑臭,但直至2018年仍未能达标,被中央环保督查列为重点整改问题之一。
面对这一“硬骨头”,张敏在上任的第一天就暗自下定决心:要打一场治污攻坚的硬仗,让淡水河碧水长清!她是土生土长的惠州惠阳人,从小喝淡水河的水长大。刚上任时,张敏还是个“门外汉”。她把睡觉以外的时间用来“恶补”功课,逐渐熟悉环保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成长为同事眼中的内行人。
污染治理需从源头抓起。2017年,张敏带着团队走遍了淡水河流域的大小河涌,调查分析了淡水河上中下游以及16条一级支流的水质变化,溯源监测了300多个入河排污口,用近一年的时间摸清底数、查清原因。随后,她大胆提出“不让污水入河”的治理思路,制订了系列科学系统的方案。
方案已定,如何落实?张敏主动挑起重担,协调各职能部门和9个镇街,建立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同、河长主责、镇街落实”的高效联动治水机制。三年来,当地共完成了近400项治污工程建设,新建扩建12座污水处理厂和一体化处理设施,治理入河排污口363个,如期实现了旱季“污水不入河”的目标。
硬仗困难重重。经过艰难治理,黑臭水体横岭水始终未达标,是淡水河稳定达标的最大隐患。张敏憋着一股气,带领团队一次次溯源,终于查清问题所在,并协同各方敲定了一体化治理工程选址和建设方案。经过2个月的紧张施工,设施投入使用,治污能力的缺口终于补上,横岭水预期达标。
好消息接踵而来。2020年,淡水河国考紫溪断面全年自动监测站均值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这是淡水河20多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
既当“包公”又当“医者”
一直以来,企业重经济、轻环保的粗放型发展是环保的最大威胁。张敏坦言,担任局长这几年,想通过请吃饭送礼找她走“后门”的,有;找关系打招呼的,也有。结果,她油盐不进,一方面充当监管“黑面包公”,开展“夜鹰”、“雷霆”、深惠交叉“百日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对重点流域重点排污企业,实行车轮式地毯式交叉检查执法;另一方面,她又作为把脉问诊的“医者”,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专家服务,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推动200多家重点企业进行治污设施提标升级。
环保工作,既要“善治”,也要“重防”。在发动全民参与治水的同时,张敏带领团队探索“互联网+现代环保”的管理方法。面对监管难的问题,当地创新推出“人防+科防”执法监管方式,在全省率先建成对企业治污设施安装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对113家企业治污设施进行全过程监控;坚持科学治水,在全市率先推行“专业护河+科技监测”的治水模式,对全区河流进行全天候巡查巡测溯源;在淡水河干流重点断面和重点支流安装了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面动态掌握河涌水质变化。
看到如今清澈见底的淡水河,作为惠阳群众口中亲切的“阿妹”,张敏满怀欣慰,深感自豪。“以为民之心、赤子情怀守护淡水河,守护一方碧水长清。”张敏说,这是她过去的5年,也是未来5年、10年永久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