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早年追随孙中山
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
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
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
做出了卓越贡献
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
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她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妇女运动的领袖
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何香凝
今天是何香凝逝世50周年的纪念日
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民革前辈
何香凝(1878-1972),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民革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至三届名誉主席等职。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组建民革
“战胜寒冬骨更坚”
1949年9月21日,何香凝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
“我庆祝这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千秋万岁!”1949年9月21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洋溢着热烈欢庆的气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这里胜利召开。71岁的何香凝步履坚定地走到话筒前,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讲话。作为民革的主要创始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何香凝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
何香凝是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乡人,1878年7月16日生于香港。1903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讨伐军阀等斗争,后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更有效地反抗独裁和反动统治,何香凝开始着手筹划把国民党的民主派组织起来,以便集中力量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1946年3月,李济深、何香凝等筹建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成立。民促、民联等组织的成立,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最终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47年5月4日,何香凝与李济深、彭泽民、李章达等民促负责人在香港聚会,再次商讨与民联等正式成立联合组织的问题。同年9月,民促、民联和其他国民党内民主派人士会聚香港另组新党。根据宋庆龄意见,何香凝倡议这个革命组织就叫“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此后,民革在李济深、何香凝等领导下,促进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瓦解,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统治集团,同时,也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增加了一支劲旅。
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民主人士发表声明,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和接受中共的领导。
1948年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等代表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民主人士发表了《致全国同胞电》,竭诚拥护中共“五一口号”。何香凝与李济深等人以香港为中心,促进新政协运动的开展。各民主党派在香港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宣言、声明,反响热烈。
1949年4月,何香凝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北上,于当月中旬到达北平。此后,何香凝与其他民主党派人士一道,积极参加了筹备新政协的各项活动,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1949年10月1日,何香凝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开国大典。
鞠躬尽瘁
“国运繁荣渡白头”
新中国成立之时,何香凝已71岁高龄,但她“壮心未与年俱老,老骥犹存雄心志”,仍然满怀热情地投身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1959年,何香凝接受印度尼西亚华侨归国观光团献旗。
1949年冬,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何香凝被任命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整整10年间,何香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侨务工作上,承担起协助中共中央、国务院研究制定侨务工作方针,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为华侨服务的重任。
在主持华侨事务委员会期间,何香凝遵照党的侨务政策,积极协助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了一系列促进海内外大团结、旨在保护华侨合法权益的政策。平均每年她要处理1600多件来自国外华侨和国内侨眷的信件,每封来信都做到“案案有着落,件件有交待”。
为进一步做好归侨工作,1956年6月,何香凝经呈请中央批准,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任委员的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委会,作为归国华侨的人民团体。同年10月,归国华侨联合会正式成立。该联合会在何香凝和华侨事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在联络和服务归侨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一直到今天,这个人民团体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何香凝还运用自己和海外华侨有广泛联系的有利条件,从各方面教育华侨热爱祖国,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大力鼓励归侨、侨眷参加农副业生产,促进祖国经济的发展。对被迫害归国的难侨,认真做好安置工作。她公忠正直,满腔热忱,全心全意地工作,给广大侨胞和侨眷送去温暖与关怀,深得侨务干部和广大侨胞、归侨和侨眷的爱戴和尊敬,被赞誉为“华侨慈母”。
196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何香凝与毛泽东握手。
作为革命年代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何香凝在中国妇女界享有很高威望。从1949年3月起至1972年,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她十分关心新中国的妇女工作,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全国妇女的敬重。
1956年2月和1958年12月,何香凝连续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在1960年9月的民革中央第四届全体会议(扩大)上,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在这一任上她干了12年之久,直到1972年去世。
寄情诗画
“腕底烟云未等闲”
1934年,何香凝先生绘制山水作品《为谁来补破河山》。何香凝的挚友柳亚子在画上题诗“为谁来补破河山,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香凝首唱,亚子1934年续题)”这首题画诗反映了先生当时的心境与坚定的革命信念。这样的坚定信念贯穿了何香凝艺术创作的始终,她坚持为了革命而绘画咏诗,将艺术活动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云卷云舒,先生始终未曾搁下画笔,无数言志、寄情的才思从“腕底”怦然而出,胸中烟云激荡,一生未曾等闲。
何香凝一生作画不下千幅,从事艺术创作活动长达70年。她擅长国画,以画花鸟、山水、走兽见长,尤工岁寒不凋、百岁长青的苍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和雄壮威武的狮、虎。
何香凝早年赠送黄兴的代表画作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何香凝为救济伤兵和难民一再举办义卖画展,并靠画画维持个人生计,所画内容多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革命精神。邓颖超高度评价何香凝的绘画,称赞她的画“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
何香凝还善作旧体诗词,她的诗词作品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事件都有所反映,感人至深。
何香凝晚年作画。
1958年,在台湾过着“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暮年孤寂生活的于右任,偶得30年前由自己题词的《岁寒三友图》中堂一幅。该图是由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和于右任4人合作而成。于右任重睹此图,不胜慨叹,并赋诗二首。何香凝见到台湾旧友的诗,回忆当年往事,步原韵奉和诗:
遥望台湾感慨忧,追怀往事念同游。
数十年来如一日,国运繁荣渡白头。
字里行间表达了何香凝对在台湾的旧友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据民革中央原主席朱学范回忆,何香凝曾深情地对他说,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她的夙愿,民革应该运用与台湾国民党的历史关系,协助共产党多做一些工作。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病逝,终年95岁。9月5日,何香凝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代表500多人出席。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她的一生,是为革命、为人民、为祖国奋斗的一生,是永垂不朽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巾帼英雄。
历史会永远镌刻下她的名字,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致敬何香凝先生!
(文章综合自《民革前辈与新中国》、《民革领导人传》、何香凝美术馆官网等。)
作者 王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