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作民。
“当时的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但保暖物资却特别匮乏,从前线运来的伤员有七成是冻伤的。”谈起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今年已90岁高龄、亲历了这场战役的老兵李作民如是说。
近段时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长津湖》在全国各地影院持续热映,影片中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特别是“冰雕连”和“冻土豆”的情节让许多人感到震撼和痛心。记者日前到兴宁市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李作民,听他讲述其所经历的长津湖战役。
李作民在长津湖战役中勇救战友立大功的奖状。(陈思杰 摄)
长津湖战役是赴朝首战
在李作民的家里,摆放着许多细心保存的功勋章和奖状。这些珍贵的物件,记录了老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经历。“已经过去70年了,我一直保存着它们,这都是拿命拼来的。”看着这些物件,李作民讲述起它们背后的故事。
1931年,李作民出生于兴宁市坭陂镇河心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3岁时前往广州当布工,17岁那年迫于生计参加了国民党的“小鬼队”。后来他在淮海战役中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后勤部第19医院,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斗。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应朝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迅速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我跟随第9兵团到山东休整,然后乘火车到沈阳中转,来到集安的鸭绿江渡口。”李作民回忆说,他们刚到集安,就遇到美军飞机轰炸,乘坐的火车和渡江的桥梁都被炸毁了,只能从简易的木桥步行通过。“美军飞机每天都在空中盘旋,我们只能在晚上行军,最后部队趁着夜色成功过江进入朝鲜。”李作民说。
到了朝鲜,李作民被重新归编至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四分部,长津湖战役是他经历的第一场战斗。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第10军展开了激战,李作民则在医院为前线伤员提供医疗保障。
“因为时间仓促,前线的棉衣、粮食和弹药等物资都供应不上,饥饿和严寒夺去了许多战友的生命。”李作民回忆说,那时比较常见的一种食物叫“炒面”,即炒熟的面粉,加点水搅拌成面粉糊就可食用,但由于水都已经结冰,行军途中只能一口雪一口“炒面”地吃,没有粮食了就只能吃雪充饥。让李作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四肢已被冻得发黑的伤员,半夜里发出了大声的痛苦叫喊,这让他感到非常悲痛,那一幕也让他至今刻骨铭心。
炮火中勇救伤员立大功
李作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获得的两张奖状中,有一张是颁发于1951年的奖状,上面写着:“于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显著成绩,经民主评定并批准立大功一次。”看着这张奖状,李作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长津湖战役中,与志愿军作战的是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王牌部队,激烈的战斗导致伤员不断从前线运来,有些重伤的战士需要转运回国内医治,李作民则担负了运送伤员的任务。
“美军飞机经常到处轰炸,而且往往被打掉一架,他们就马上补回一架。那次我跟随火车运送伤员回国,就遇到美军飞机来炸桥梁。”李作民说,路上的桥被炸毁后,有伤兵掉到桥下,面对敌机的轰炸,他奋力抢救伤员,把他们背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空袭,并对受伤流血的伤员进行包扎。李作民因勇敢救下并运送回多名受伤战士,后经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政治部评定并批准立大功一次。
在后来遭遇的另一次空袭中,李作民转移伤员到防空洞时,敌方飞机突袭造成防空洞倒塌,导致他左手臂骨头断裂。如今,虽然因伤手臂动作不便,但是李作民认为,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他这点伤并不算什么。
1953年7月,中美双方签署停战协议。4个月后,李作民请假回家治疗手臂伤,并写报告申请转业。转业后,他在江西先后从事矿业和副食品业工作,直到1979年退休才回到兴宁养老。“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大家要记住历史,刻苦上进,好好建设祖国。”李作民对广大青年人寄语道。
相关链接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