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东
孙云凤的“碧梧女史花卉团扇面”
席佩兰的“女史荷花、韵簧女史跋团扇面”
折扇
夏天,扇子是很常见的纳凉工具,你知道最早出现的扇子是什么样子吗?扇子在商代就已经有了雏形,“以苇曰扇”是目前关于扇子最早的文字记载。从最初的礼仪用具到纳凉工具再到工艺品,扇子出现了很多类别,其中也包括了扇文化。
中国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瑞安博物馆刚刚结束的“伊人如斯——古代女性主题展”,展出了馆藏的6件女性创作的扇面,其中两件是随园女弟子的创作。
本期《温州宝藏》栏目,就让我们一起寻找扇文化。
■前世传说
早期扇子并非用来纳凉
中国关于扇子的最早记载是舜帝制作“五明扇”。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说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从秦至汉都在沿用,张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但到了魏晋之时竟成为皇帝的专用。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辞书之祖《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像是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
自古以来,与扇有关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的仍有不少。传说诸葛亮轻摇羽扇指挥千军万马,唐伯虎巧画扇面智得秋香,更有趣的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戢山脚下为以卖扇为生的老妪题扇的故事。
两件随园女弟子的扇面
“伊人如斯——古代女性主题展”,展出的两件随园女弟子的扇面,分别是孙云凤的“碧梧女史花卉团扇面”和席佩兰的“女史荷花、韵簧女史跋团扇面”。她们都是袁枚的得意弟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 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性情风雅,独辟蹊径教出了一大批女弟子,其中佼佼者十三人,个个都是名噪一时的才女。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结社蔚然成风,其中“随园女弟子”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女性诗人团体。随园位于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一带,原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上林园,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寓居于此,自号随园老人,在此写就《随园诗话》。袁枚晚年招收女弟子,乾嘉之际稍露头角的女诗人,莫不与袁枚相关。目前可考的随园女弟子人数达四五十人,袁枚专门为女弟子刻印了《随园女弟子诗选》,其中以席佩兰排第一,孙云凤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