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血战松骨峰,狭路相逢勇者胜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油画《激战松骨峰》……
以弱胜强 浴血奋战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1月初,入朝作战不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
11月18日至21日,美军从东西两线全面向北推进。而志愿军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使美军一步步进入志愿军的预设战场。
1950年11月25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向美军发起突然进攻。
为了阻击南逃之敌,给大部队合围赢得时间,第38军112师335团临危受命,团长范天恩命令部队一夜急行,率部直扑松骨峰,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即将打响!
1950年11月30日一早,当美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松骨峰前沿阵地时,1营3连连长戴如义一声令下,战士们从地上跃起,拿起手榴弹抛向敌军的汽车。
突遭打击的美军很快反应过来,先后调动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大炮,向3连阵地发动猛烈攻击。
经过这场殊死的搏斗,3连最后只剩下了7名战士,但是他们仍像钢钉一样死死地守住了松骨峰!
3连,一个使用轻武器的步兵连挡住了敌军机械化师,这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共党史专家 江英
松骨峰战斗完成了切断美军第2师南逃退路的任务,为夺取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态势。
1999年,画家孙立新根据志愿军血战松骨峰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油画《激战松骨峰》。
用写实的艺术手法
表现出激战松骨峰
画作右上方被大雪覆盖的山坡,展现了志愿军向下俯冲的战斗队形。
山坡的设计既浓缩了松骨峰典型的地貌特征,也引导了观众视线向下聚焦移动。
画面右侧,两位站立着、举起枪托砸向敌人的志愿军战士构成了近景人物的高点。他们头部包扎的绷带,暗示了这场战斗的激烈、残酷和反复。
近景中间则描绘了胸部中弹的志愿军战士依然勇猛地扑向敌人。
这组人物的下端还有三位战士或徒手格斗、或用手榴弹砸向敌人的壮烈场面。
画面还充分发挥了油画在空间色调渲染上的艺术魅力,战火、硝烟的激烈,天寒地冻的冷色雪山,构成了色彩上的冷暖交错,也展现了松骨峰战斗的惨烈。
翻阅大量史实资料
前往“松骨峰特功连”调研
画家孙立新1955年出生于辽宁丹东,自幼生活的环境跟画作上松骨峰的地貌特征非常相像,这为他创作这幅历史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活体验。
画家孙立新
孙立新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画创作,有多幅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代表作有《走过岷山》《我们一定会回来》等反映长征题材的军事历史画。
画家孙立新代表作
《激战松骨峰》这幅作品便是孙立新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之后,接到的第一个创作任务。孙立新搜集翻阅了关于松骨峰战斗的大量史实资料,并确定了画作大的主题方向。
孙立新到“松骨峰特功连”调研,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小战士们做模特儿写生。
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大胆创新中,孙立新于1999年完成了《激战松骨峰》,该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70多年过去了,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战斗精神培育,要求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为我军加强新时代战斗精神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时,习近平主席在反映该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激战松骨峰情况的展板前,感慨地说:“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战斗作风很顽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如今,人民军队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奋勇前进。
松骨峰阻击战中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作品《激战松骨峰》中还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尚辉一起,了解《激战松骨峰》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