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有没有走不出的原乡,如走不出的宿命?乡村的形态和结构正在变化,文学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奔波在中国最深邃的文学生产现场?文学该如何抓住流沙,与碎片化的生活对抗,直面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动向?
7月30日至8月1日,中国最优秀的作家聚首湖南益阳清溪村文学盛宴,请看他们的回答。
王跃文|作家有个乡村故乡是福分
王跃文的最新长篇《家谱》,入选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一批支持项目名单,这是一部以他的家乡漫水村为背景的长篇画卷,“从上世纪20年代写到新世纪”。
△王跃文翻阅本报特刊《清溪村纪事》。
那个叫漫水的村子曾被改名叫“万水”,2012年,王跃文以家乡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漫水》获得鲁迅文学奖,村子的名字这才得以改回原名。
王跃文从未为自己乡下人的身份自卑过,他觉得中国作家有个乡村故乡是应当珍惜的福分。王跃文坦言自己创作的养分百分之百来自于他的故乡。
尽管他的故乡和其他所有人的故乡一样都处在变化中,但他对故乡的热爱丝毫不减。“乡村值得书写的正是这种变化——包括家乡的人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文明的进步等等,包括现在乡村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应该书写的。应该说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每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值得书写。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的快乐忧伤,他们的酸甜苦辣,等等,都是作家应该着力表现的。”
对于现在较普遍认为的文学式微,王跃文觉得这是一种假象。“文学不会式微,文学创新从来不是个问题,任何时代的作家都在创新,显然我们现在的文学跟过去就不一样,跟几十年前、跟三百年以前、跟古代文学就不一样,不管它的呈现方式,还是作品当中所传达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价值等等,都是有明显的鲜明的时代印记的。”
网络文学的发达,是王跃文认为文学式微是假象的另一个缘由。“网络它是一种载体,一种传播方式,回到最根本上还是如何写作的问题。当然我们中国的网络文学应该是全世界最发达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品。”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李琼皓 周诗浩 曾羽璇 益阳报道